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谭和辉 谭萌
武胜县种子服务站 四川省广安市 6384000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省南阳市 473004
引言
将科技融入农业发展当中,以技术支持农业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科技以及现代化手段的支持也在极大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党和政府也将科技型现代化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深入研究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现状,探索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现状研究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且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其中智能农业装备获得了广泛应用,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及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生物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且优质作物品种培育、生物农药研发等助力了农业提质增效,数字农业实现快速发展且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可对农业生产全流程开展精准监测与管理,这些成果虽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于现代化农业科技范畴,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力依旧不足,部分关键技术及装备需依赖进口。具体而言,针对高端农业传感器、智能农机核心零部件等产品,国内企业具备生产能力,但在精度、稳定性与使用寿命方面同国际领先水准存在差距,造成高端市场由国外品牌主导。与此同时,在生物育种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能力欠缺,缺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对高品质、高抗性作物品种的要求 [1]。自主创新能力匮乏,增添了农业生产成本,又让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遭遇“卡脖子”困境,阻碍了农业科技整体竞争力提高。
(二)科技资源区域配置不均衡
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资源在区域间配置呈现出明显不均衡态势,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周边与偏远农村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依托资金、人才以及政策优势,已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技研发平台与推广体系,智能农业、数字农业等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中西部地区则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业科技投入存在不足,研发机构不仅数量少且规模小,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面临较大难度。此外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承载先进农业科技的硬件条件,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落地转化。
(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率低
其一,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生产者实际需求存在严重沟通不畅与契合度低状况,科研机构所推出技术成果多侧重理论层面,未充分考量农户在种植规模、地域气候、资金条件等方面实际情况,致使技术推广时农户接受意愿不高;其二,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进程中,缺乏持续、长效农业科技支持与服务机制,技术推广人员通常仅完成初期指导便终止服务,农户后续应用遇到技术难题时难以及时获取帮助,技术落地成效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后续农业产品销售环节,收购部门与农户间缺乏协调联动,收购标准不透明、收购价格波动频繁,进一步严重挫伤农业生产主体应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形成了“推广难—应用少—收益低”的恶性循环态势[2]。
(四)科技与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深
现代化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程度存在不足,尚未形成“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互动格局。在产业链上游,科技研发未能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推进,导致部分技术成果无法为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支撑;在产业链中游,农业生产环节与科技应用存在脱节问题,农户及农业企业对科技的应用多停留于简单层面,未能实现对农业生产全流程、深层次的科技赋能;在产业链下游,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科技应用处于滞后状态,且缺乏依托科技开展的品牌打造、品质管控及市场拓展能力。正是这种科技与产业融合的不足,使得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偏弱,难以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二、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从自主创新、资源配置、成果转化、产业融合四个维度制定针对性策略,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农业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提升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更是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瓶颈、保障农业生产自主可控的核心支撑。其一,需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且设立针对性农业科技专项基金,明确基金使用范围与管理规范,重点支持高端农业装备核心零部件研发、生物育种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攻关及数字农业领域智能监测系统开发等核心技术研发方向。其二,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借由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制定专项人才引进计划 [3]。随后,应完善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细化知识产权申请、维权流程并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稳步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有效降低“卡脖子”风险。
(二)优化科技资源区域配置
其一,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在依托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等常规方式的基础上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与考核标准,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契合当地农业特色的农业科技研发平台与示范基地,譬如在粮食主产区打造作物种植技术研发中心、在经济作物产区建设品种改良示范园,且同步完善农村电网、网络通信、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为先进农业科技落地应用扫清硬件障碍并创造良好条件;其二,应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展深度农业科技合作,除建立“东西协作”机制外更需细化协作内容,同时鼓励东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及农业科技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适配技术、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科研机构与企业需联合开发适配性强、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的农业科技产品,并借由免费技术培训、试用推广等方式降低技术应用门槛,确保科技资源真正均衡覆盖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周边与偏远农村等各个区域。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率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率要围绕需求对接、服务机制、协同联动三方面搭建系统性平台,攻克当前转化推广中的关键难题。其一,需构建农业科技与生产需求精准衔接机制,促使科研机构同农户、农业企业组建合作联合体,借助定期调研、需求座谈会等方式,使科研人员深度掌握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生产主体在品种选取、技术应用、成本把控等方面实际需求。其二,要健全持续长效科技支持服务体系,一方面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构建,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推广人员技术水准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及时处理农户技术应用中遇到难题,保障技术落地成效。其三,应加强产销环节协同联动,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产品收购部门建立沟通渠道,明确收购标准并提前告知农户,同时依靠科技手段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采用先进科技生产的优质农产品赢得市场认可与价格优势,形成“研发—推广—应用—收益”良性循环态势。
(四)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其一,于产业链上游,指引科研机构依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展开研发工作,着重农产品品种改良、农资产品升级等领域,推出契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为产业升级给予技术保障;其二,在产业链中游,推进农业生产环节科技赋能进程,激励农户与农业企业运用智能装备、数字技术,达成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管理目标,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其三,在产业链下游,强化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环节科技运用力度,借助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开发深加工产品,构建智能化物流体系并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4]。与此同时,构建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吸引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入驻,形成“科技研发—生产应用—市场销售”一体化产业生态,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三、结语
农业向科技型转变、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型发展转变甚至关系到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可见其重要性。过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优化科技资源区域配置、提升成果转化推广效率、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等策略的实施,能有效破解当前发展难题,推动农业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应不断推动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特约评论员 . 科技赋能绘就农业现代化新图景 [J]. 江苏农村经济 ,2025,(07):1.
[2] 马 占 春 , 王 永 , 杨 彦 情 , 陈 钰 , 陈 治 宇 , 吴 道 甫 , 宋 爱 , 袁洁 . 贵州毕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J]. 农业工程技术 ,2025,45(15):25-27.
[3] 韦丹 . 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对策及推广应用 [J]. 山西农经 ,2024,(24):159-162.
[4] 闫琰 , 梅旭荣 , 王秀东 .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39(07):1217-1225.
作者简介:谭和辉,1969 年 9 月 13 日,男,汉族,四川广安,大专,高级农艺师,农学,
谭萌,1994 年 9 月 21 日,男,汉族,四川广安,硕士研究生,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