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各阶段传统融资难题研究
陈未
永赢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2
近年来,我国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但传统融资渠道的“梗阻”仍未根本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非静态,而是随生命周期阶段动态变化:初创期需“启动资金”,成长期需“扩张资金”,成熟期需“转型资金”。传统融资渠道(如银行、券商、融资租赁公司)因风险偏好低、评估体系僵化,难以适配不同阶段的需求特征,导致“初创期融不到、成长期融不足、成熟期融不畅”的困境。基于此,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拆解各阶段传统融资难题,对精准施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传统融资难题分析
(一)初创期“三无”困境下的融资“真空”
初创期中小企业核心矛盾是“高风险”与传统融资“低风险偏好”错配,融资呈“真空”状态。银行信贷方面,企业陷“抵押、信用、数据”三重缺失,无有效抵押品、央行征信空白、财务数据失效,银保监会 2023 年调研显示其信贷获批率不足 15%,80% 以上需创始人个人连带担保。传统股权融资门槛高、覆盖少,天使投资集中北上广深且 70% 投向热门赛道,传统行业难获关注,PE机构偏好成长期企业,对初创期企业要求高估值溢价,企业难接受。其他传统融资适配性极低,融资租赁需固定资产,轻资产运营的初创企业无需求,传统债券盈利门槛(公司债三年、私募债一年)均无法达标。
(二)成长期“规模瓶颈”下的融资“不足”
成长期中小企业虽有经营基础,但扩张需求与传统融资保守供给矛盾突出,融资存在明显不足。银行信贷方面,虽愿放贷但受风险控制限制:抵押品仅能覆盖贷款额度 30%-50% ,500 万扩产资金常仅获批 200-300 万;因现金流波动大,贷款利率达 LPR+150BP(约 5. 85% ),较基准利率上浮 30%-50% ;且企业需3-5 年长期资金,银行却 70% 以上发1 年期流贷,致“短贷长用”。债券融资中,私募债虽有“近一年盈利”门槛,但券商额外要求净资产 5000 万、营收 1 亿,多数企业不达标,且综合成本8%-10%、流动性差。
(三)成熟期“转型风险”下的融资“不畅”
银行信贷审批虽相对宽松,却受资金投向限制: 80% 以上为 6-12 个月短期流贷(用于日常周转),3 年以上技术升级、生产线改造等长期贷款,因回收周期长、转型风险高,审批通过率不足 40% ;且申请长期贷需“超额抵押”(抵押品价值覆盖贷款 120% ),企业品牌、渠道等核心资产难以抵押,导致额度不足。
债券融资虽符合公司债“三年连续盈利”门槛,仍面临规模与吸引力难题:发行规模不超净资产 40% ,中小企业 1-5 亿净资产仅能发行 0.4-2 亿债券,远难满足 5-10 亿转型资金需求;债券信用评级多为 AA(低于大企业的 AA+ 或AAA),保险、社保等机构投资者因门槛受限无法参与,仅依赖地方农商行等,发行利率较AAA 级债券高2-3 个百分点。
传统股权融资中,上市与再融资门槛仍高:创业板“两年净利润累计 5000万元”的要求,让传统制造业等利润波动企业难达标;即便通过北交所上市,再融资(如定增)需“一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6%9% ,且审批周期 3-6 个月,难以匹配转型的时效性需求[1]。
二、中小企业传统融资难题的共性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贯穿各阶段:初创期无历史数据,成长期财务不透明(如两套账),成熟期转型风险难量化;而传统金融机构依赖“财务报表 + 抵押品”的评估模式,无法获取企业真实经营数据(如订单量、客户粘性),只能通过“提高利率、增加抵押”来对冲风险,形成“高风险 -高成本- 更难融资”的恶性循环。
(二)传统融资机构风险偏好低
银行、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受“资本充足率”“风险拨备”等监管约束,风险偏好极低:银行对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通常低于 2%,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良率(2023 年为3.8%)已超警戒线,因此收紧信贷;券商承销债券需承担“包销风险”,对中小企业债券避之不及;融资租赁公司依赖“设备残值”回收资金,对转型期企业的设备贬值风险(如技术迭代导致设备过时)极为谨慎。
(三)中小企业自身治理缺陷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治理不规范问题:初创期无内控体系,成长期财务报表不审计(占比 60% 以上),成熟期家族式管理导致决策不透明;部分企业还存在“关联交易”“资金挪用”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任度。据工信部 2023 年调研,仅 30% 的中小企业拥有健全的财务制度,仅 15% 的企业完成信用评级。
(四)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担保与补偿”的短板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仍不健全:国家级担保基金(如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覆盖范围仅 30% ,地方担保机构因“资本金不足”“风险补偿不到位”,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费率高达 3%-4%(远超政策要求的 1.5% 以下);风险补偿机制也存在“流程长、标准严”问题,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若出现不良,仅能获得 20%-30% 的补偿,激励不足 [2]。
三、破解中小企业各阶段传统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风险共担 + 信用赋能”体系
针对初创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可通过政府牵头风险共担与信用赋能替代抵押双路径破解:一方面,政府牵头构建风险共担机制,既设立省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对投向初创期企业的社会资本给予亏损补贴 50% 等风险补偿,并取消“热门赛道限制”以降低投资门槛,也推动“银政担”合作,为初创期企业提供首贷担保,将担保费率降至 1% 以下,银行风险由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按 4:3:3 比例分担;另一方面,以信用赋能替代传统抵押,既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评估机构联合参与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平台,出具专利估值报告供银行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也打通税务、社保、海关数据,构建“纳税信用+ 社保缴纳”等维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对评分达标的初创期企业发放50-200 万元额度的“信用贷”。
(二)强化“信用积累 + 产品创新”路径
针对成长期中小企业的融资不足问题,可从信用积累与产品创新双维度发力:一方面,完善信用积累机制,推动企业实现财务规范化,由政府提供免费财务审计服务,对完成审计的企业给予信用加分,银行可据此提高贷款额度(如从 300 万元提升至 500 万元),同时搭建应收账款确权平台,待大企业确认应收账款后,银行以此为依据发放保理贷,有效解决企业现金流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传统融资产品创新,银行可开发“成长型贷款”,以企业近 3 年平均增速预测的未来现金流为评估依据,发放 3-5 年长期贷款,利率较普通流贷下浮 10%-20% ,券商则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直通车”,将审批流程从 3 个月缩短至1 个月,同时由政府补贴50% 的承销费,切实降低企业发行成本。
(三)完善“长期资金 + 多元渠道”保障
保障长期转型资金: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转型专项贷款”,用于技术升级,政府给予“利息补贴”(补贴 1-2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补偿比例提至 50% ;推动“绿色债券”“科技债券”试点,对成熟期中小企业发行的转型债券,给予“税收减免”(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吸引投资者。
拓宽股权融资渠道:落实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优惠政策,降低净利润门槛(如最近两年累计不低于 3000 万元);简化上市企业再融资审批(如定增审批周期缩至 2 个月),允许“以转型项目未来收益”作为增发定价依据,减少控制权稀释。
(四)构建“三方协同”生态
企业端推动中小企业“治理规范化”,政府提供“内控建设咨询”服务,对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加入“供应链金融平台”,依托核心企业信用提升自身融资能力。
对于金融机构端,传统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属风控模型”,引入非财务数据(如订单量、客户满意度),降低对抵押品的依赖;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团队”,配备行业专家(如制造业、服务业专属客户经理),提升融资服务专业性,而政府端应完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整合工商、税务、环保等数据,向传统金融机构开放查询;加大对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注入,将担保费率控制在 1.5% 以下,不良贷款补偿比例提至 60% ,激发担保活力 [3]。
结论
中小企业传统融资难题的本质,是全生命周期动态需求与传统融资静态供给的错配。初创期需破解“三无”困境,成长期需突破“规模瓶颈”,成熟期需解决“转型资金缺位”,而信息不对称、风险偏好低、治理不规范、政策不完善是贯穿全阶段的共性成因。随着我国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如运用大数据评估中小企业风险)、政策支持精准化,中小企业“各阶段有适配融资渠道”的目标将逐步实现,进而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 周笑然 .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28(07):15-17.
[2] 侯禹舟 . 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外源融资支持探析 [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11):71-73.
[3] 王苗苗 , 白若冰 , 刘琦 . 生命周期视角下中小企业破产预防 [J]. 商业观察 ,2024,10(32):109-111+120.
作者简介:陈未(1992 年-),男,汉族,籍贯:江苏兴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部门经理,研究方向: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