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张莉萍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市 40007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结合”,“两个大局”在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1]”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诞生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抗争中,见证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承载着艰难岁月的抗争与奋斗记忆,传承了各族人民爱国为民、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等精神,凝结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内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一、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载体
中华民族“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2]。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的抗争史的有力见证。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以物质载体深化“四个与同”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蕴含着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团结协作
“休戚与共”出自《国语·周语下》中“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指人与人关系密切,共同承担喜乐和忧虑,幸福与祸患。从民族间的关系分析, 民族 族共同体,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有机统一体 [3]。自近代以来,民族地区的 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现存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 1933 年桂北瑶民起义大纛 华民族 休戚与共” 的团结协作精神。这面大纛在制作上,由瑶族与汉族人民缝制与彩绘,是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现;同时这场起义,也反映出汉族与瑶族贫苦民众共同反抗压迫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民族地区革命文物铭刻着中华民族“荣辱与共”的精神共识
“荣辱与共”指与人共同分享和承担光荣、耻辱。“荣辱与共”与“休戚与共”不同,前者强调情感体验与利益得失;后者更侧重于尊严体面、荣誉骄傲 [4]。群体在尊严、荣誉与骄傲的共同感受则来源于群体在价值追求与精神状态的共性。19 世纪末,英国在占领缅甸后,多次以各种强权手段进入班洪一带,妄图侵占我国西南地区的领土。当地的佤族群众坚决抵制,并与英方展开顽强的斗争。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班洪乡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就是为纪念是佤族群众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精神而建立的。
(三)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生死与共”的凝聚力
“生死与共”指共同存续与衰亡。在中华民族的概念看,指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情谊深厚的强大凝聚力。而这股动力来自于共有的目标追求。 同挽救国家兴亡、民族危难的革命史中凝聚了“生死与共”的强劲动力 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下,最终争取到红军长征的胜利。1935 年 5 彝 旁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在小叶丹的协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域, 的时间,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彝海结盟”。为纪念“彝海结盟”,于四川凉山冕宁县修筑了结盟纪念碑。
(四)民族地区革命文物彰显着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宏伟愿景
“命运与共”意指人们共同主宰命运、把握未来。以中华民族的维度来看,“命运与共”指向的是未来,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立意与远大理想,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奋斗 [5]。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以稳健的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在前进路上,始终秉持“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共进理念。早在二大时,党就提出“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6]。在红军长征时期,党深刻认识到“争取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苏维埃政府领导之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前途有决定的意义”。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民族地区历史性地告别贫困,迈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规律、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民族需要而提出的创造性论断 [7],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增进文化认同:共同体意识的革命文化密码
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文化, 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 向心力的文化密码。民族认同,是对构成民族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象 解释,以及对带着那种模式和遗产及其文化成分的个人身份的持 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根据扬 忆”与“功能记忆”。一方面,民族地区革命文物其物质形态 史痕迹。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这种特殊记忆符 同符号,从而让各族人民由内而外的感受革命文化, 效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坚定文化自信,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激发精神共鸣:革命文物见证下的共同体意识培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革命文物是革命精神的具象化呈现,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还蕴含着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助于维系各民族在精神上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从革命文物的政治价值来看,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是增进民族地区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革命文物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的桥梁,人们得以借助这一载体打破时空界限,直观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瞻仰民族地区的革命文物时,个体被置入一个“红色场域”,在特定的场域中革命精神内涵得以阐释与传播,激发人们内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共鸣。
从革命文物的文化价值来看,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是 神家园的重要资源。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是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团结 更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史的最好体现。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不 族共同参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真实性,更将地方性的革命文化基因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强化身份认同:革命文物中的双重认同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族身份的集中概括 [10]。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实物见证,在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与伟大祖国认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中华民族认同维度看,革命文物是确证中华文化连续性的物质载体,承载从古代文明到现代革命的文明传承。以 1933 年桂北瑶民起义大纛为例, 戏珠”的汉族传统图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吉祥、和谐、繁荣等传统的 附有星宿图和九州府县图,同时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尊敬与中华民族对国家统 完整的坚定信念。大纛作为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更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各族群众可触可感的集体认知,强化了对中华民族这一身份的认同。
从中国公民国族身份认同的维度来看,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以物质形式见证当地各民族共同书写革命历史的客观性,以物质形态凝固各民族与党和国家的命运与共史迹。红军长征经过了十几个省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与少数民族群众直接接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制订了许多政策、法令和纪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1934 年11 月29 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反对苗族汉族的对立”,“实行民族平等”[11]。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到贵州境内,为让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红军,印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布告》,指出“对壮苗瑶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12]”。1935 年 5 月,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凉山的彝族聚居地,朱德总司令印发《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尊重彝人风俗”[13]。这些在民族地区革命文物实现历史记忆的物质存续,强化了各族人民在国家层面的最高社会归属感,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
三、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为有效赋能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加强民族地区革命文物的价值阐释、增强跨地区的合作交流、提升活化利用水平几个方面着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一)加强价值阐释: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故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质性和可视化载体,承载着过去的峥嵘岁月,亦让人们在回望中汲取伟大的革命精神力量。深入阐释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让“历史说话”、“文化说话”,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深入挖掘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梳理其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革命文物向人们传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精神,具有深厚的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价值,对丰富中华民族故事的传播内容具有典型意义。二是借助教育、宣传、体验和创新等多种手段,讲好民族地区革命文物的故事。定期在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地举办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利用 VR 技术、虚拟成像等现代科技技术对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进行多元化展示与沉浸式体验,增强“我们感”,让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活过来”。借助新媒体平台,并结合传统媒体打造“二元集合”宣传矩阵,让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热起来”,通过多样方式活化弘扬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增强跨域合作: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记录着党领导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更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我国各民族地区文物分布众多,跨地区协同合作是赓续红色血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形成跨区域协同保护与研究机制,形成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成立跨区域协同保护与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各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工负责决策和协调重大事项关注各民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协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其次依托跨区域协同机制,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推动各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二是依托联合联办联展活动,促进民族间的交流。组织各民族地区将本地的革命文物通过联合举办展览的形式,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但同样也要注意在合作中保持各民族的特色,因地制宜保持地区特色,增强吸引力。
(三)促进融合发展:民族地区革命文物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民族地区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瑰宝,蕴含着多样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为此,需要找准革命文物保护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增进民生福祉,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一是将革命文物融入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层面的富裕。通过打造“红色 +”模式,融合民族地区的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当地文化产业链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形成多元化的经济体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二是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推动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裕。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教育教学融入,在自我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组织参观革命文物,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直观理解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同时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不仅实现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的传承,还助于提升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助力“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双重富裕。
参考文献:
[1] 中共国家民委党组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N]. 人民日报 ,2021-11-08(012).
[2]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11.
[3] 高永久 , 刘孝贤 .“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内涵特质与贯通逻辑 [J]. 民族学刊 ,2024,15(09):1-9+149.
[4] 严庆 . 主线、理念与作为:深刻把握与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42(05):14-19.
[5] 宋春霞 , 陈智 .“四个与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深化 [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1):36-43.
[6] 中共中央统战部.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Z].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
[7] 张江南 , 朱新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大众化:内涵、机理与路径 [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5,(01):15-25. 15
[8][ 英] 安东尼• 史密斯.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 叶江,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8.
[9] 张帆 , 叶传增 , 常钦 , 等 . 用奋斗书写新的荣光 [N]. 人民日报 ,2021-03-07(009).
[10] 王延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 民族研究,2018,(01):1-8
[11]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 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人民的解决斗争 [M]. 北京 :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9 :102.
[12]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 . 民族问题汇编 (1921.7-1949.9)[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56.
[13]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组. 红军长征在四川[M]. 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63.
基金项目: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科研项目“民族地区革命文物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24DJQN03)
作者简介 : 张莉萍(2000.3),女,汉族,四川达州,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