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高志鑫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武威 73300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基础会计课程在中职院校中的地位愈发凸显。传统“讲授—记忆—练习”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理解片面、应用能力不足。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提升学生对会计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翻转课堂的引入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它通过重构知识获取与课堂互动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更加主动、高效,并为培养高素质会计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导致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存在明显不足。多数课堂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知识传递过程较为被动,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概念,缺乏自主探究与思维参与的空间。会计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在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定义的机械记忆阶段,难以形成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度理解。部分学生会对借贷记账法、资产负债关系、权责发生制等核心概念产生混淆,出现概念混用、知识点割裂等情况,直接影响对会计核算原理的整体把握,降低后续技能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不足也是影响会计概念掌握的重要因素。中职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面对会计科目分类、经济业务确认和会计要素计量等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讨论、案例演示和实际操作,学生难以感受到会计知识与真实经济活动的联系,从而导致对知识的吸收与迁移能力较弱。课堂评价方式仍以结果导向为主,过于注重期末成绩考核,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缺乏对错误概念的及时纠正与深度反思,进一步弱化了概念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教师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配置的局限同样影响会计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传统教材结构偏重理论体系,案例与实践环节不足,难以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业务相结合。部分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工具的有效利用,课堂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在会计凭证填制、账户处理和财务报表理解等方面缺少情境体验,无法在知识应用层面建立直观感受。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的工作需求时缺乏概念迁移能力与实际操作思维,进一步凸显了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必要性。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与应用
在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重构教学流程,将知识传递与课堂互动进行有效分离。通过在课前安排教学视频、微课、案例资料等多样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完成对会计概念的初步理解,使借贷记账法、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等基础知识能够在课前被初步掌握。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重点,将原本用于理论讲解的时间转化为互动探讨、案例分析与情境模拟的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深化对会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通过构建高参与度的探究式学习场景,促进学生对会计概念的主动建构。以经济业务案例为核心,结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总账明细账等具体资料,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和演练,从实际业务出发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课堂中通过模拟企业财务处理流程,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与费用等抽象概念与真实业务场景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通过适时提问、纠错和总结,提升学生概念掌握的精准性与系统性。
在课后学习阶段,翻转课堂强调对会计概念的延伸与巩固。学生通过线上测评、会计模拟软件练习和案例反思报告等多元方式,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概念应用于不同情境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教师通过学习数据监测和作业分析,掌握学生对借贷关系、会计要素分类、科目对应关系等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深度探究和课后持续反馈的有机结合,翻转课堂在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型,显著提升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翻转课堂对提升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效果的综合分析
翻转课堂在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通过提前提供微课视频、案例材料和会计情境模拟,学生能够在课前完成对借贷记账法、会计科目、会计要素等核心概念的初步认知,课堂时间因此被释放出来用于深度探讨与实际演练。相比传统灌输式教学,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在进入课堂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更快融入问题分析与概念辨析的过程中,形成对会计概念更加系统、完整的认知框架。
在课堂互动环节,翻转课堂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和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基于真实经济业务的案例分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需要结合原始凭证、会计分录、账户记录等具体资料,完成会计要素确认、借贷关系判断和科目归类的分析过程。这种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抽象概念的掌握,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与“概念割裂”的弊端。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引导者身份出现,通过问题引导、思路梳理与错误纠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
在课后学习与反馈阶段,翻转课堂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实现对会计概念的巩固与迁移。借助会计模拟软件、在线测评、案例反思报告等方式,学生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反复应用借贷记账法、会计要素分类和科目对应等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转化。教师则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概念掌握的薄弱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互动与课后动态反馈的有机结合,翻转课堂在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的整体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为培养具备扎实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的会计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结语:
翻转课堂在中职基础会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改变了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探究互动与课后延伸巩固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会计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以案例驱动和情境模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使抽象概念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该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丽 . 翻转课堂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1, 37(4): 45-48.
[2] 陈晓峰. 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与翻转课堂模式探索[J]. 会计教育研究 , 2020, 28(2): 72-76.
[3] 刘芳. 翻转课堂在中职会计概念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2, 40(7):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