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考视域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

作者

吴洪政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郾城初级中学 河南漯河 462300

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与中考体育分值权重的逐步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正从传统的“副科”定位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领域转型。然而,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重应试训练、轻兴趣培养”“重短期提分、轻终身锻炼”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机械重复、师生互动匮乏的困境。如何在中考指挥棒下,既保障学生体育成绩提升,又实现运动兴趣激发、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教育目标,成为新时代初中体育教学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开展分层教学,优化课堂训练结构

教学内容的优化需紧扣中考要求与学生实际需求,实现基础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从理论层面看,中考体育政策对初中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教学内容只有与考试项目紧密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避免陷入“应试化”误区,在训练中考项目的同时,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1]。

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可构建“基础训练—专项提升—趣味拓展”的三阶内容体系。基础阶段聚焦动作规范性,从预摆、起跳、腾空到落地,分解讲解屈膝角度、摆臂幅度等技术细节,通过慢动作示范和徒手模仿练习,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专项提升阶段引入阻力训练,如绑沙袋跳跃、跳台阶等,增强腿部爆发力,同时设置不同远度的标志物,引导学生逐步突破个人极限。趣味拓展环节设计“立定跳远积分赛”,学生根据跳远距离获得相应积分,累计积分可兑换体育器材使用权限,既强化了专项技能,又激发了练习主动性。这种内容架构既紧扣中考评分标准,又通过分层设计兼顾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

二、创新训练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多样化教学方法是破解传统体育课堂单调乏味问题的关键。理论上,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元,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方法创新需立足中考项目特点,确保趣味性与训练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篮球绕杆教学中,可采用“情境任务链”教学法。首先创设“篮球挑战赛”情境,将绕杆技术分解为“精准控球—快速变向— 节奏把控”三个任务节点。在“精准控球”环节,开展“盲人摸象”游戏,学生蒙眼运球绕固定障碍物,强化手部对球的感知能力;“快速变向”阶段设计“蛇形追逐赛”,两人一组,后车模仿前车绕杆路线,增加变向灵活性训练的趣味性;“节奏把控”环节设置“计时闯关”,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按标准路线完成绕杆,重点训练绕杆过程中的速度调节与动作连贯性,贴合中考篮球运球项目的核心要求。课后通过“体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各任务中的表现,既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又让学生直观看到进步轨迹,这种方法创新使篮球绕杆训练的效率提升 30% 以上。

三、加强生活指导,延伸体育课堂效果

体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加强生活指导,将体育训练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一步提升身体素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充裕,如果能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将对中考体育成绩的提升和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班级体育微信群或使用专门的体育教学 APP,为学生推送生活中的体育锻炼指导内容。例如,针对 800/1000m 跑项目,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在小区内进行慢跑训练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跑步路线、控制跑步速度和呼吸节奏等。同时,提供一些简单的热身和拉伸运动视频,让学生在锻炼前后进行正确的热身与放松,避免运动损伤。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小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辅助训练,如使用单杠进行简单的上肢力量练习,以增强在体育项目中的综合体能 [2]。

家校联合也是加强生活指导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关注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鼓励家长在周末或节假日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家长的陪伴和参与能够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庭健身挑战赛等,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另外,将体育训练融入校园活动中,如组织课间体育小游戏、开展课外体育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断提升身体素质,从而在中考体育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延伸。

结束语:

综上,中考背景下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需从教学内容、方法及生活延伸多维度发力。通过分层教学、创新训练及家校联动,既能应对中考,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后续可结合实践持续优化策略,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锡强 .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探讨 [J]. 体育世界 .2024(8):108-110.

[2] 牛鲤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1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