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管理策略的探索
王敏燕
四川中成基业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610093
一、引言
云计算凭借弹性扩展、成本优化、高效协同的优势,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金融科技、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 45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 30% 以上。然而,云计算“数据脱离物理控制”的特性,打破了传统 IT 架构下的数据安全边界 —— 数据在云服务商与用户之间频繁流转,多租户共享硬件资源的模式增加了数据隔离难度,加之勒索攻击、内部泄露等威胁持续升级,数据安全事件频发。例如,2023 年某跨境电商平台因云存储配置漏洞,导致超 500 万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直接经济损失超 2 亿元。在此背景下,探索适配云计算环境的 Data Security Management 策略,已成为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议题。
二、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的核心挑战
2.1 物理层:基础设施与供应链风险
云计算数据中心依赖物理设施,其安全防护决定数据底层安全。部分中小云服务商为压缩成本采用未认证硬件,存在芯片后门等隐患,攻击者可借此绕过软件防护窃取数据。云计算供应链环节多,2024 年某云服务商因运维管理工具被植入恶意代码,致 30 余家企业核心业务数据被盗,暴露供应链管理短板。此外,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及物理入侵等可能导致数据永久丢失或服务中断。
2.2 网络层:数据传输与边界渗透风险
云计算环境中,数据传输链路安全是薄弱点。部分企业为降成本未采用加密传输协议,导致数据易被中间人攻击拦截,如 2023 年某金融机构移动端 APP未加密,致近 10 万用户交易记录被盗。云计算“开放互联”特性使传统防护模式失效,攻击者可通过云API 接口漏洞等突破边界,渗透至核心数据存储区。
2.3 应用层: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漏洞
数据全生命周期中,应用层安全漏洞贯穿始终。数据存储时,多租户共享云存储资源,若隔离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数据越权访问;数据使用时,云原生应用碎片化增加代码审计难度,传统攻击手段易突破防护;数据销毁时,部分云服务商为降成本未用标准销毁方式,导致已删数据被恢复,如 2024 年某医疗云平台患者病历数据被恢复倒卖,引发隐私危机。
2.4 管理层:权责不清与合规适配难题
云计算“服务外包”模式导致数据安全权责划分模糊,用户与云服务商之间常因安全责任界定争议,延误安全事件处置。例如,某企业遭遇云数据泄露后,云服务商以“用户未妥善保管访问密钥”为由拒绝承担责任,而用户则认为云服务商未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工具,最终导致事件处置延迟超 72 小时。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合规要求存在差异(如欧盟 GDPR、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跨国企业在使用云服务时,需应对数据本地化存储、跨境传输审批等合规要求,若云服务商未提供适配的合规解决方案,企业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如 GDPR 最高罚款可达全球年营业额的 4% )。
三、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管理策略
3.1 技术防护:构建全链路加密与隔离体系
在数据传输环节,强制采用 TLS 1.3 协议进行端到端加密,结合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应对量子计算带来的加密破解威胁,同时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或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构建专用传输通道,减少公网传输风险;在数据存储环节,采用“对称加密 + 非对称加密”混合加密模式,对敏感数据(如用户身份证号、金融交易记录)使用国密算法(SM4)加密存储,密钥通过硬件安全模块(HSM)进行安全管理,防止密钥泄露;在资源隔离环节,针对多租户场景,采用轻量级虚拟机(KVM)、容器沙箱(Docker/LXC)结合网络虚拟化(VXLAN)技术,实现租户间数据与资源的逻辑隔离,避免越权访问。
3.2 访问控制:建立动态化、精细化权限体系
突破传统“静态用户名 + 密码”的单一认证模式,采用多因素认证(MFA)结合生物识别(指纹、人脸)、硬件令牌等技术,强化身份验证安全性;基于零信任架构(“永不信任,始终验证”),构建动态访问控制模型,根据用户身份、设备安全状态、访问场景(如地理位置、网络环境)实时调整访问权限,例如,仅允许企业员工在办公设备、内网环境下访问核心数据,禁止公共设备或境外IP 地址的访问请求;引入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机制,细化权限颗粒度,实现“最小权限原则”—— 如财务人员仅能访问本人负责的账目数据,且仅在工作时段具备读写权限,非工作时段自动回收权限。
3.3 审计与监测
构建实时化安全预警体系。部署云原生安全监测工具,如 IDS、UBA 平台,实时监测数据访问行为,识别异常操作并自动预警;建立全链路安全审计机制,对数据操作进行日志记录,日志含操作人等要素,加密存储且不可篡改以满足合规审计要求;引入自动化应急响应工具,预设应急处置流程,缩短事件响应时间,降低损失范围。
3.4 管理与合规
明确权责边界与适配标准。合作初期,用户与云服务商签订 SLA,明确双方在数据安全中的责任与赔偿机制;企业建立内部云计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分类分级标准,针对不同级别数据制定差异化防护策略;加强合规管理,选择合规云服务商,定期开展自查与第三方审计,确保数据处理合法合规。
四、结论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据价值释放提供了新路径,但数据安全管理需同步适配技术变革。当前,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挑战已从单一技术风险升级为“技术 + 管理 + 合规”的复合型风险,需通过技术防护筑牢安全屏障、访问控制守住权限关口、审计监测强化风险预警、合规管理明确责任边界,构建全维度、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韦宇星 , 梁荣华 , 莫瑜兴 .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J].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5,(08):24-26.
[2] 边世魁 .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问题与防护策略探究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5,(07):78-81.
[3] 唐小波 .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管理策略优化与技术研究 [J]. 电工技术 ,2024,(S2):124-125+128.DOI:10.19768/j.cnki.dgjs.2024.2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