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重构商业银行生态:技术赋能与战略转型
鲁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 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e-CNY)的普及正在深刻改变金融行业的竞争态势。本次研究聚焦于解析数字人民币技术体系中的创新要素与差异化特征,涵盖混合架构及双层运营模式等内容。同时,针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系统性梳理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业务重构契机,通过实证来分析技术深化路径、普惠金融效能等维度,进一步探讨商业银行在数字人民币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最后,对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混合架构;金融科技;智能合约;挑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金融、银行];TP39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0 引言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货币形态也在不断演变。中国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系统(e-CNY)的技术攻坚与生态布局。这种新型的货币形态,既是货币演进的关键突破,也深层次的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与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1 数字人民币的技术架构与核心特征
1.1技术底座:混合架构与创新突破
1.1.1 技术架构
数字人民币系统框架的核心要素是“一币、两库、三中心”。“一币”即央行数字货币,“两库”是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银行库,“三中心”指认证中心、登记中心与大数据发行中心。[1]
数字人民币系统的技术层面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行层,基于区块链构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CBDC),采用UTXO(未花费交易输出)模型实现货币确权;二是流通层,依托商业银行分布式账本系统(DLT),支持松耦合账户体系,用户无需绑定账户即可完成交易;三是安全层,运用多种加密算法对数据传输、身份认证进行加密,构建“端-云-链”三位一体防护体系。
1.1.2 技术突破点
双离线支付:通过NFC近场通信与数字证书预置技术,在无网络环境下完成价值转移;
可控匿名:采用零知识证明(ZKP)技术实现交易隐私保护,小额交易仅验证金额有效性,大额交易触发KYC实名验证;
智能合约:支持可编程货币功能,通过TEE(可信执行环境)确保合约代码在隔离环境中自动执行。
1.2运营模式:双层体系与角色重构
数字人民币是法定数字货币,由人民银行发行,指定机构运营兑换,基于广义账户体系,具有价值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它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二是与纸钞、硬币等价,主要定位于M0,即流通中的现钞和硬币。
在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体系中,人民银行负责数字人民币的创设、发行、回笼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数字人民一级市场中,人民银行将数字人民币发行至指定的运营机构,包括工、农、中、建、交、邮储等银行的多家金融机构。这些运营机构在一级市场参与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等环节,同时,在二级市场向个人、企业、机构提供兑换、流通等服务。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控制,又发挥了金融机构在客户服务方面的优势。
2 商业银行的战略机遇矩阵
2.1核心战场:用户触达渠道的重构
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获客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物理网点主导的触达模式已难以适应碎片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用户触达渠道的重构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战场。
2.1.1 入口价值升级
从交易终端到数字枢纽。数字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属性与智能合约技术,为商业银行APP的入口价值重构提供了战略支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白皮书(2023)》显示,首批试点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用户年均增速超300%(2021-2022)。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与APP的协同,实现了外籍用户无感兑换、闭环消费,在冬奥会期间覆盖场景40余万个,交易金额达到96亿元。[2]
这种多场景融合基于“支付+账户+服务 ”三位一体架构的创新。一是支付层,支持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和智能合约支付,覆盖地铁通勤、无网缴费等场景;二是账户层,实现数字钱包与银行账户的互联互通,用户可自由选择资金存储形态;三是服务层,集成政务服务、商户优惠、数字藏品等生态服务。
2.1.2 数据资产沉淀
从信息孤岛到价值网络。商业银行正通过“数据中台+隐私计算”的模式,构建新型数据资产运营体系,通过交易链路分析实现360°用户画像,覆盖消费、信贷、投资等多个维度。其核心在于:
一是时空数据融合,整合LBS定位数据与交易时序数据,刻画用户行为轨迹;二是联邦学习应用,与银联、运营商建立联合建模机制,缩短反欺诈模型迭代周期;三是知识图谱构建,关联企业上下游多维度数据,形成供应链金融动态风控视图。这种数据能力的进化,使商业银行从被动风险防范转向主动价值创造。
2.2新技术应用:金融生态的跨界融合
当金融服务逐渐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商业银行的竞争维度已从产品创新升级为生态构建。智能合约与开放银行技术,正在重塑金融服务的时空边界。
2.2.1 智能合约驱动场景创新
从标准化产品到可编程服务。智能合约技术赋予金融工具动态履约能力,推动服务模式从“产品输出”向“规则嵌入”转变,例如供应链金融场景,工商银行雄安新区基于智能合约的供应链金融方案,至2024年11月,“电e金服”平台通过智能合约完成交易额超1.2亿元[3]。同时,还有政务场景、绿色金融创新场景等。
这种可编程金融服务的价值在于,将银行服务深度嵌入产业流程,形成“服务即流程”的新型合作关系,大幅降低金融场景的运营成本。
2.2.2 开放银行模式深化
从渠道开放到能力融合。开放银行正在从API数量竞争到价值创造的转型。生态共建需要突破三个维度:
一是技术融合,将“数字人民币+”API平台集成区块链智能合约引擎,支持商户快速接入;二是数据融合,与商户共建数据模型;三是资本融合,对重点场景服务商进行战略投资。
2.3创新发展:战略机遇的把握路径
在战略布局领域,商业银行需构建三项核心能力:
一是数字化账户管理能力,推动数字钱包向“超级钱包”转型,整合数字身份认证、加密资产管理及权益服务体系;二是智能合约研发能力,建立低代码合约开发平台,培育具备业技融合能力的复合人才梯队;三是生态协同治理能力,构建多方共赢的价值共享机制,通过生态协作、收益共享及数据治理实现可持续生态运营。
中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的战略突破点将聚焦于:数字人民币驱动的支付体系重构、智能合约触发的服务流程再造、开放生态催生的价值链重组。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完成从传统金融中介向数字经济服务平台的战略转型。
3 普惠实践的技术深化路径
3.1普惠金融:创新实践案例
技术能力的突破正在重塑普惠金融的实施方式,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创新服务模式,来破解传统服务中的信任困局与效率瓶颈。
针对工程款资金安全保障难、农民工工资发放效率低等痛点,商业银行利用数字人民币可编程特性,在工程款付款环节加载智能合约,确保专户资金专款专用和实时监管,实现农民工工资从总包到农民工的穿透发放,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的专项资金定向支付新模式。例如,重庆农民工工资代发项目,将工资发放从“月结”变为“日清”,实现工资发放零拖欠。
3.2 技术普惠:深化路径
商业银行的技术普惠实践正在向三个维度拓展:一是服务对象从C端个人向B端产业链扩展;二是通过技术栈开放,打造开发者生态;三是算力普惠化,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将金融服务半径扩大,通过轻量化业务处理与本地化数据缓存,降低对中心节点的依赖。
当前技术普惠面临两大攻坚点:一是异构系统互联互通,需要建立跨机构的数字人民币协议标准;二是数据安全管理,需平衡数据使用和隐私保护。
随着量子计算、6G通信等技术的突破,未来普惠金融服务将呈现三个特征:服务颗粒度从企业级向交易级进化,风控模式从事后监控向实时干预转变,价值创造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协同跃迁。商业银行唯有持续夯实技术底座,方能实现“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标。
4 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
4.1技术基础保障:夯实底部基石
在数字人民币全面推广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正经历着核心系统的代际跃进。这场技术革命不仅关乎系统性能的量级提升,更涉及金融基础设施安全体系的规范重构。
一是分布式核心系统改造:传统集中式架构已难以支撑数字人民币时代的高并发需求。邮储银行的实践表明,分布式核心架构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其新一代个人业务分布式核心系统上线后,为6.5亿客户、4万网点提供日均20亿笔交易处理能力,峰值达6.7万笔/秒;联机耗时降30%至65毫秒,批处理时间减至3小时。[4]
二是智能运维体系搭建:面对复杂的技术生态,商业银行正从“人工运维”向“认知运维”进化。工商银行的智能运维中台具有代表性:利用云原生数据实现智能异常检测,确保1分钟告警、5分钟定位、10分钟恢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AIOps平台,月均帮助发现运行风险超10次;运维大模型解决基础运维问答、日志分析等需求,提升效率。[5]
4.2技术风险防控:构筑数字护城河
4.2.1 量子计算威胁应对
量子计算的突破性进展正在动摇传统密码学根基。中国九章4.0量子计算机在处理特定问题时,算力超过GPT-5的100倍。商业银行需构建“分层防御+动态演进”的安全体系:一是进行算法升级,开展金融行业抗量子密码研究;二是利用量子密钥分发(QKD),建设量子通信网络,形成星地一体量子骨干环网,保证通信安全。
4.2.2 系统韧性建设
随着金融业务实时性要求提升,传统“两地三中心”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商业银行正构建更为先进的“多地多中心”模式:一是多活架构升级,例如网商银行的“三地五中心”分布式架构,单数据中心故障30秒内完成流量切换;二是供应链安全防护,例如通过软件代码安全分析和开源安全检测,自动检测代码中的安全问题,提升软件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效率。
4.3生态竞争策略:构建价值制高点
4.3.1 差异化场景深耕
在银行同质化竞争中,商业银行正通过“技术+场景”组合拳建立护城河。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碳账本+数字人民币”方案,在苏州创新碳普惠收益权质押模式,让企业碳减排量兑换为绿色信贷,累计发放超70亿元数字人民币绿色金融贷款。
4.3.2 跨境支付突破
在SWIFT体系面临变革的窗口期,数字人民币为商业银行打开新赛道。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中国银行与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等机构的跨境实时结算试点,通过高效、低成本、通用的多国央行数字货币(Multiple-CBDC)平台提供一个直接的中央银行和商业参与者的连接网络,从而大大增加国际贸易流动和跨境业务的能力;[6]
离岸钱包体系: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发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持Visa/Mastercard充值,通过“碰一碰”功能在所有支持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付的线下商户进行消费使用,流程方便快捷,场景应用广泛。
随着数字金融进入深水区,商业银行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或产品的比拼,而是全面升级为体系化能力的较量。想要脱颖而出,商业银行需在三个维度形成优势:构建全面安全的基础设施,打造垂直场景的深度融合,建立跨境支付的标准话语权。这要求银行既要有技术前瞻的洞察力,更须具备生态协同的运营智慧。
5 未来展望
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正以账户体系变革、货币可编程化和跨境金融重构为抓手,加速推进
服务形态的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场景+生态”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智能化、场景化、全球化的金融服务新范式。
在未来,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应是成为“数字价值流通的核心枢纽”——既非单纯的支付通道,亦非封闭的资金池,而是依托技术赋能、规则创新、生态协同,构建起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这要求银行从业者以“代码即法律”的严谨构建系统,以“服务即存在”的理念重塑价值,在数字货币的星辰大海中开辟新航路。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尹振涛.数字人民币的特征、影响与未来[J].中国远洋海运,2022,8(6):1-2.
[2]孟俊莲.数字人民币亮了:覆盖冬奥全场景40余万个交易额达96亿[EB/OL].(2022-02-11)[2025-02-05].https://m.163.com/dy/article/GVUQK7310512D03F.html?referFrom=.
[3]封俊龙,冉泽宇.从雄安走向全国!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实现亿级规模化应用[EB/OL].(2024-12-07)[2025-02-05].http://www.xiongan.gov.cn/20241207/8de78834dd744f8f8aafd5beaeaffbf5/c.html.
[4]华为云头条.全球银行最大分布式核心系统全面上线,邮储银行做到了![EB/OL].(2022-12-13)[2025-02-05].https://bbs.huaweicloud.com/blogs/386415?utm_source=zhihu&utm_medium=bbs-ex&utm_campaign=other&utm_content=content.
[5]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云计算实验室.中国工商银行智能运维体系建设[EB/OL].(2024-10-17)[2025-02-05].https://www.mpaypass.com.cn/news/202410/17120222.html.
[6]王剑,尹轶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发展进程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2023,1(1):2.
作者简介:鲁琰,硕士,工程师,就职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