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科学探究中的实践探索
倪双爽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幼儿园
科学探究是一项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活动,更是幼儿建构科学认知、积累科学经验、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建构时,教师要积极融入生活元素,运用各类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们的探究兴趣与热情。让生活成为幼儿开展科学学习的“乐园”。
一、生活化材料的定义与价值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生活化材料的使用是一次全新的教育尝试。开展教学前,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本领,明晰生活化材料的定义,挖掘其教育价值,为幼儿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教育。
(一)生活化材料的定义
生活化材料指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获取的自然物或废旧物品,如纸箱、树叶、瓶盖、玻璃杯等。这些生活化材料源于生活,为幼儿们所熟悉。在使用生活化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便能够唤醒幼儿们的生活经验,激发活动热情。
(二)生活化材料的教育价值
我国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曾今提出过生活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如空气般融入每一个生活场景,幼儿生活的过程就是收获教育的过程。同样的,在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时,教师也要积极融入生活元素,挖掘生活化材料的教育价值。
首先,幼儿们对于熟悉的生活材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认同感,能减少幼儿们对于陌生事物的抵触情绪;其次,生活化材料降低了科学活动门槛,幼儿们可以用常见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让科学学习变得唾手可得;最后,生活化才来哦的使用模糊了学习与生活的边界,幼儿们会不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思考,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幼儿科学探究中生活化材料的运用策略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科目。生活化材料的使用,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为幼儿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教育。
(一)遵循投放原则
在选用生活化材料时,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安全性原则,应选择“大块”,操作性强的材料,并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幼儿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误伤自身;其次,是开放性原则,教师应提供无固定用法的材料,让幼儿们自行探索、排列组合,创造出生活化材料的新用法;最后是探究性原则,在接触材料时能够启发幼儿们的思考,让他们产生好奇,提出问题,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埋下伏笔。
遵循科学合理的材料投放选择,选用优质的生活化材料,有效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们在生活化材料的帮助下,探寻精彩的科学世界。
(二)完善分层设计
科学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幼儿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与认识,掌握科学规律。因此,教师在使用生活化材料时,也应该尊重幼儿们的发展规律,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分层设计。针对 3-4 岁的小班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重视其“五感”体验,如让幼儿们比较盐和白糖,通过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针对 4-5 岁的中班幼儿,教师应该提供具有一定深度的,可操作性材料,如吸管、水和水杯,当幼儿们拿到这两样材料时,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用吸管向水里吹气,进行较为简单的科学探究,了解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针对 5-6 岁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相似但又不同”的生活材料,引导幼儿们进行实验验证,如使用棉花、纸巾、海绵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吸水比赛”,实验记录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分层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循序渐进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进行有效记录
科学现象稍纵即逝。幼儿们需要进行有效记录,留存科学发现。但受年龄的限制,幼儿们难以通过文字准确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不妨鼓励他们使用绘画、简单表格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而生活化材料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幼儿们的记录难度。在之前的活动中,幼儿们都有了相应的绘画经验,只需寥寥几笔便能够较为准确滴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
例如,在“照苗助长”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就进行了相关实践。使用手电筒在不同角度进行照射,发现植物的影子竟然长高了。由于之前,幼儿们都有过画影子的活动经历,不一会,幼儿们就使用画笔,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记录生活化材料的变化,发现科学现象,让幼儿们的科学探究“留痕”。
(四)实施有效引导
在使用生活化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时,幼儿们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阻碍了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时,教师应该链接幼儿们的生活经验,用开放式提问代替直接讲解,实施有效引导。帮助幼儿们发现生活材料背后潜藏的科学奥秘。
例如,在“娃娃的雨伞”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就进行了相关实践。产生了要为布娃娃制作一把伞的想法后,幼儿们在取材环节犯了难。这时,教师进行了开放式提问:“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防水的吗?”结合自己的的生活经验,幼儿们找来了雨衣、塑料袋等材料,进行了防雨性能测试……
实施有效引导,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生活化材料进行科学实践,收获宝贵的经验与认识。
三、总结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本领,突出活动中“幼儿主体”的重要作用。关注幼儿们的兴趣与想法,选择幼儿们感兴趣的生活化材料,开发出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发展的科学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优创新。愿我们的幼儿都能够与科学相伴成长,成为生活中的“小小科学家”!
参考文献
[1] 朱晓斌, 王冉, 李骞.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J]. 家庭教育 , 2024, (24): 21-23.
[2] 范雨晴. 依靠生活化教育强化幼儿科学意识 [J]. 小学科学, 2024,(23): 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