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郜云秋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130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成语文教学改革重点。九年级是学生思维转型关键期,统编教材为此提供良好载体,但应试导向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在阅读、写作、文言文教学中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与意义
(一)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九年级语文教学受中考应试导向影响,部分教师仍以“知识灌输”“技巧训练”为主要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过度依赖“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文章主旨、段落作用,忽视对文本细节的深度质疑与多元解读;在写作教学中,侧重“模板化”写作指导,鼓励学生套用经典素材与结构,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个性化表达;在文言文教学中,多聚焦字词句翻译与文化常识识记,缺乏对历史背景下文本思想的辩证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形成“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难以主动发现问题、理性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发展严重受限。
(二)培养的重要意义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及中考命题趋势均体现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例如,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观点探究题”“启示感悟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而非简单照搬原文;作文命题如“______ 的味道”“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等,鼓励学生从独特视角挖掘主题内涵 [1]。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提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与写作的创新表达能力,更好地应对中考考查。九年级是学生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其思维从“具象化”向“抽象化”、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批判性思维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更是学生未来面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决策的必备素养。
二、基于统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以“质疑—探究—辩证”激活思维
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围绕教材文本,设计“质疑—探究—辩证”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是“质疑”,但质疑并非“无根据的否定”,而是基于文本细节的“合理追问”。教师可结合教材文本中的“矛盾点”“留白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例如,在教学《故乡》时,可引导学生质疑:“闰土见到‘我时,为何‘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种‘麻木是否仅仅源于生活的贫困?”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追问:“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能写出‘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景象,这一‘矛盾’背后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通过此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出发,主动发现问题,打破“文本即真理”的思维定式。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进行深度探究。例如,教学《鱼我所欲也》时,核心主题是“舍生取义”,教师可设计探究任务:“在当今社会,‘生’与‘义’是否仍存在冲突?若面临‘生命安全’与‘道德准则’的选择,你会如何决策?请结合文本观点与现实案例说明理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紧扣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背景,分析“舍生取义”的内涵,同时结合“疫情中医护人员逆行”“普通人坚守道德底线”等现实案例,让学生在“文本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结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避免“脱
离实际的空谈”。
(二)以“立意—选材—表达”发展思维
写作是批判性思维的“外化体现”,教师可通过“立意创新”“选材辩证”“表达理性”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2]。针对九年级学生写作“立意陈旧”问题,如写“挫折”“亲情”多套用固定素材,教师可结合教材作文题引导突破常规视角,从“反向”“辩证”角度立意,比如写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时,引导学生思考“长大”的责任与无奈,结合《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经历立意,体现批判性思维。在选材上,教师需引导学生选“具有辩证性”的素材,如写作“科技的利与弊”时,以“智能手机”为例,既分析其便利,也指出过度使用的问题,避免绝对化判断。表达上,要注重“逻辑与证据”,如写“学会感恩”按特定逻辑结构展开,结合《背影》细节论证,用理性表述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以“项目式学习”拓展思维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模块,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师可围绕“项目式学习”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时,可设计“小说人物争议性分析”项目:首先,让学生分组选择教材中的争议性人物,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英雄”与“滥杀无辜”的争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与“过度北伐导致蜀国衰落”的争议);其次,要求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如原著细节、历史学家评价)—小组讨论(分析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撰写报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班级展示(答辩与互评)”的流程完成项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历史人物或小说人物,不能用‘非好即坏’的标准,而应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通过这一项目,学生不仅提升了信息搜集、合作探究的能力,更学会了“多角度、辩证地评价人物”,进一步发展了批判性思维。
结语:
在九年级统编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需以教材为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辩证”,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立意创新、选材辩证、表达理性”,在综合实践中通过“项目式学习”拓展思维;唯有如此,才能让批判性思维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帮助九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思维的成长”,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段光升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J].教师 , 2025, (08): 53-55.
[2] 张园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J].作家天地 , 2025, (05):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