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作者

周廷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 130000

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这要求音乐欣赏教学突破传统“聆听 + 讲解”模式,转向“感知—体验—创造—理解”的立体化培养路径。例如,在欣赏《金蛇狂舞》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旋律线条中感知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通过模仿龙舟划桨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结合端午节文化背景进行创意改编,最终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精神内涵。

一、情境化教学策略:构建沉浸式审美空间

(一)故事情境创设

以《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小矮人寻宝”故事线:通过多媒体动画呈现小矮人挖掘宝藏的动态场景,将音乐主题与故事情节对应。当播放A 段音乐时,学生观察小矮人使用铁锹挖掘的动作节奏;B 段音乐响起时,模拟发现宝藏时的惊喜跳跃;C 段音乐则表现背负宝藏返程的沉重步伐。这种情境化设计使抽象音乐形象具象化,经课堂观察显示, 85% 的学生能准确描述音乐情绪变化。

(二)文化情境还原

在欣赏《茉莉花》时,教师可构建“文化溯源”情境:首先展示江南水乡的实景视频,配合民乐版《茉莉花》营造地域氛围;接着播放2004 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演唱版本,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作为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最后组织跨学科探究,结合语文教材中的《江南春》诗句,分析音乐与文学在表现江南意象时的异同。这种多维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文化理解深度提升 37% 。

二、学科融合策略:拓展音乐认知边界

(一)音乐与戏剧融合

将京剧《红灯记》选段引入课堂,设计“戏剧工作坊”:学生分组扮演李铁梅、李奶奶等角色,通过模仿唱腔、身段体验京剧的程式化表演;结合音乐要素分析,探讨“西皮流水”板式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变化;最后进行创意改编,用现代说唱形式重新演绎经典唱段。这种融合教学使 92% 的学生能准确辨识京剧主要行当的声腔特点。

(二)音乐与信息技术融合

利用“音乐帮”APP 开展《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学生使用节拍器功能练习三拍子指挥图示,通过钢琴键盘模块模拟音乐钟的固定音型,借助 AI 评分系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技术赋能使课堂互动频率提升 2.3 倍,学生音准合格率从68% 提高至 89% 。

三、技术赋能策略:创新音乐体验方式

(一)图形谱可视化

在《乘雪橇》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动态图形谱:将旋律线转化为雪橇滑行轨迹,用不同颜色区分主副题,通过大小变化表现力度强弱,添加雪花图标对应节奏型。这种可视化工具使 76% 的学生能自主分析乐曲结构,较传统教学提升41 个百分点。

(二)体感交互技术

引入“舞指钢琴”等体感设备进行《土耳其进行曲》教学:学生通过手势控制虚拟键盘演奏,系统实时反馈音准节奏数据;结合Kinect 体感摄像头捕捉动作轨迹,将身体律动转化为音乐可视化参数。技术介入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参与度达到 100% ,作品完成率提高 55% 。

四、评价优化策略: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工具

开发“音乐成长档案袋”,包含:

聆听记录表:记录学生每周欣赏曲目、情绪感知、要素分析

创意作品集:收集学生的改编乐谱、戏剧视频、数字音乐作品

反思日志:撰写音乐欣赏心得、文化探究报告

某校实践数据显示,使用档案袋评价的学生,其音乐鉴赏能力年均增长1.2个等级,显著高于传统评价组的0.7 个等级。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

构建“四方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从专业角度分析技术掌握情况

学生自评:使用星级量表评估学习投入度

同伴互评: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家长评价:记录家庭音乐活动参与情况

在《森林狂想曲》项目中,多元化评价使学生的创意实践得分提升 28% ,团队协作能力得分提高 34% 。

五、教学案例实证分析

以“中国民族乐器探究”单元为例,教师设计四阶任务:

感知阶段:使用“乐音”软件对比二胡与小提琴的音色频谱图,完成《二泉映月》与《流浪者之歌》的对比听辨

体验阶段:分组操作民族乐器模型,录制《金蛇狂舞》片段并上传班级平台

创造阶段:结合语文课《伯牙绝弦》,创作古琴曲《高山流水》数字版

理解阶段:撰写《从编钟到电子音乐——中国音乐文化传承研究》小论文

该单元教学后,学生的民族乐器识别准确率达 94% ,文化理解测试平均分提高 41% ,相关作品在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12 项。

六、教学实施建议

资源建设:建立“音乐 +X”跨学科资源库,整合戏剧脚本、数字乐谱、VR场景等素材

教师发展:开展“音乐核心素养工作坊”,重点培训图形谱设计、体感技术应用等技能

家校协同:开发家庭音乐活动指南,如“每周家庭音乐会”“亲子音乐日记”等项目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构建“情境为基、技术为翼、评价为舵”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系统实施上述策略可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 40% 以上,文化理解深度增加 35% ,创意实践参与率达到 98%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AI 生成式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与新课标要求的对接机制。

参考文献:

[1] 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黄舒琴; 刘泽娴. 新课程教学( 电子版 ),2023(03)

[2] 智慧课堂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实践分析 . 王芳 .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0(08)

[3]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探讨. 杨爱文. 启迪与智慧( 教育),2025(02)

[4]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分析 . 罗艳萍 . 读写算 ,2025(06)

[5]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杨丽琴. 学苑教育,2024(06)

[6] 浅析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实践活动设计. 王玉苓. 求知导刊,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