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事政工融合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王博

110109XXXX07275223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支撑。人事管理作为组织运行的“骨架”,政工工作作为凝聚力量的“灵魂”,二者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组织战斗力。当前,部分领域存在人事与政工“两张皮”现象,党建引领作用未充分融入人事环节,制约了治理效能释放。“党建 + 人事”双轮驱动模式,正是要打破这种割裂,让党建引领贯穿人事管理全过程,以融合治理激活组织动能,这既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事政工融合治理的现实梗阻与需求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事政工融合治理面临多重现实梗阻。治理目标的错位是核心症结,人事管理侧重岗位适配、绩效评估等刚性指标,政工工作聚焦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等柔性目标,二者在考核导向与资源分配上形成张力,导致实践中出现“重业务轻思想”或“重形式轻实效”的失衡。制度衔接的断裂加剧了这种割裂,人事制度强调规范化流程,政工工作依赖弹性化方法,缺乏统一的协同机制,使得干部选拔中的政治标准难以量化落地,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沦为附加环节。组织架构的壁垒进一步阻碍融合进程,多数单位人事部门与政工部门分设,权责边界清晰但协同不足,信息共享存在滞后性,党建活动与人事业务难以形成联动。基层实践中,“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为:干部考核时政治表现与业务能力评分机械叠加,主题教育与岗位培训缺乏内容衔接,党建品牌创建与人才梯队建设未能形成互促。这种分离状态与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需求形成反差,制约了组织凝聚力与执行力的提升。

融合治理的需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凸显。高质量发展要求干部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坚守政治立场,需通过融合治理实现“育能”与“铸魂”的统一。共同富裕目标下,组织需强化人文关怀与团队协作,要求政工工作融入人事管理全流程,在薪酬分配、职业发展中体现公平导向与价值引领。治理体系现代化则呼唤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使党建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此外,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需要通过融合治理强化组织认同,让干部在思想上与组织同频,行动上与目标同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党建 + 人事”双轮驱动模式下融合治理体系的构建路径

“党建 + 人事”双轮驱动模式下,融合治理体系的构建需以目标协同为起点,将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目标与人事管理的人才发展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在战略层面确立“政治过硬、专业精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把党性修养要求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使干部选拔、培养、考核等环节均体现政治标准与专业能力的双重考量。通过建立目标联动机制,将党建 KPI 与人事绩效指标有机衔接,例如在部门年度考核中,同步评估党组织建设成效与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形成“党建强则人事兴”的正向循环。制度重构是融合治理的核心支撑,需打破人事与政工制度的壁垒,构建一体化运行规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制定“政治素质考察负面清单”,将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主题教育参与度等党建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选拔依据,避免政治标准流于形式。人才培养体系中嵌入“红色成长路径”,把党支部书记任职经历作为中层干部晋升的重要参考,在专业培训课程中设置党性教育模块,实现业务提升与思想淬炼的同步推进。考核激励机制方面,推行“双维度评价”,既考核工作业绩完成情况,也评估思想政治表现,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薪酬调整深度挂钩,形成制度层面的融合约束。

组织架构的协同化改造为融合治理提供载体,可通过设立“党建人事融合办公室”等跨部门协调机构,统筹推进党建与人事工作的规划、实施与监督。建立党组织书记与人事部门负责人定期会商机制,针对干部思想动态、人才发展瓶颈等问题开展联合研判,形成“组织部门提需求、政工部门抓落实”的协作流程。在基层单位推行“一岗双责”制度,要求业务科室负责人同时承担党支部委员职责,使党建工作与人事管理在执行层面实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消除部门壁垒造成的协同障碍。实践层面的融合创新需聚焦具体场景,在干部管理全流程植入党建元素。干部入职环节开展“红色入职礼”,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党史教育基地等活动强化政治认同;岗位调整时同步进行“党性谈话”,将组织关怀与工作安排相结合;日常管理中运用“党建 + 大数据”手段,通过分析干部参与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等数据,动态掌握其政治表现,为精准培养提供依据。

三、人事政工融合治理体系的实践效能与优化方向

人事政工融合治理体系的实践效能已在多领域显现。在干部队伍建设层面,“党建 + 人事”双轮驱动使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协同提升,复合型人才占比显著增加,干部在重大任务中的政治判断力与执行力同步增强。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融合治理体系展现出较强适配性。在基层治理领域,“一岗双责”制度推动业务干部同时履行党建职责,使政策执行既符合专业规范又体现政治要求,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在重大项目攻坚中,通过党建品牌活动凝聚的人才协作网络,加速了资源整合与问题解决,项目推进效率明显提高。数据显示,实施融合治理的单位,在应对复杂挑战时的团队协作效能与风险抵御能力,均优于人事与政工分离的组织模式。

优化方向需聚焦实践中的短板精准发力。部分单位存在融合形式化问题,党建指标与人事考核的衔接停留在表面,需建立更细化的量化标准,避免“双维度评价”流于形式。基技术赋能程度有待深化“党建 + 大数据”的应用多集中在数据收集阶段,需构建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干部政治表现与业务绩效的动态关联研判。长效机制建设是持续优化的核心。建立融合效能评估反馈闭环,定期收集干部群众的评价建议,及时修正治理偏差。强化融合治理的文化培育,通过案例宣传与经验分享,让“政治引领、人事赋能”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融合从制度约束向文化自觉转变,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可持续的组织保障。

结语

构建人事政工融合治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组织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党建 + 人事”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与人事管理的深度融合,破解了二者割裂的难题,提升了组织治理效能。未来需持续完善协同机制,细化融合路径,让党建优势更充分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黄熙瑶 . 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事政工工作的创新研究 [J]. 活力 ,2022,(19):175-177.

[2] 刘丽姝 .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D]. 大连交通大学 ,2025.

[3] 康玲玲 . 论如何做好人事政工管理工作 [J]. 活力 ,2023,(0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