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竞争力提升体系化实践
张新阅 梁莹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引言:
2024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为高校开展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既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的神圣使命,也是帮助大学生走完高等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职责。高校辅导员应当主动出击,积极引导,耐心服务,坚持不懈,坚持早关注、勤思考、重服务、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理念,推动高质量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意愿分析
当前,大学生“缓就业”、“慢就业”甚至“懒就业”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意愿持续走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是多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第一、规划意识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实践体验缺乏以及自我认知不足。高校教育虽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但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专业学习转化为明确的职业方向,从而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这一现状凸显了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提供系统化职业指导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资源匹配精准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虽多,但信息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高效智能的匹配机制,使得学生难以获取与自身专业、能力和期望相符的岗位信息。同时,许多企业招聘条件过于强调“经验”或“名校背景”,忽视了潜在人才的成长性和适配性,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失业。这种供需之间的匹配失效,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也凸显了构建更精准、动态的就业服务系统的紧迫性。
第三、多元化选择与“退路”错觉的并存。社会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慢下来”的资本和选择。考研、考公、考编成为热门“退路”,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允许部分学生暂不工作。这种“退路”在提供缓冲空间的同时,也延长了决策周期,降低了立即就业的紧迫性。
大学生就业意愿走低并非简单的“躺平”,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带来了重重阻碍。提振就业意愿,亟需辅导员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找到安身立命、实现价值的通道。
二、财经学院1234 工作法
在校、院党委以及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学工院长叶梓的统筹带领下,以促进广科学子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导向,财经学院采取 1234 工作法。1 代表一个目标:抓好稳就业目标不放松。2 代表两个着力点:财经学院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和三维就业竞争力培养,3 代表三维就业竞争力:软实力、硬实力、差异化竞争力,4 代表四阶段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大一到大四,按年级划分构建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三、三维就业竞争力培养策略
硬实力—构建 " 技能 + 证书 " 的双轮驱动硬实力培养体系:一方面通过财务实训课程和财会专业 Excel 技能大赛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依托英语四六级、初级 / 中级会计职称、ACCA 国际注册会计师等强化专业资质。软实力—构建 "能力 + 认知 " 双维软实力培育体系:一方面通过党、团组织、项目化团队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抗压应变、逻辑思维等核心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依托专业课教师行业指导、校友职业发展分享会行业透析,帮助学生突破信息壁垒,缩短学生职场适应期。
差异化竞争力—初步形成就业形态引导:前瞻性地指导学生把握动态用工、灵活就业等新业态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精准定位核心竞争力,打造 " 平台工具+ 个人 IP′′ 的培养策略,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显著的就业优势。
财经学院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依托学工、教学、社会实践三线协同开展。
学工线方面,做细辅导员本职工作。辅导员以班会课、宿舍走访、课堂学习为抓手,深入学生生活,全面准确了解学生的想法,职业规划。做实四大赛事。以职规赛、简历精英挑战赛、Excel 技能大赛、十佳 PPT 为活动载体,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落实,形成学工助理 - 就业专项老师 - 辅导员三级联动机制,每人所带学生参与率均达到 95% 以上。做好信息搬运工。积极收集、获取关于专业讲解、就业方向、就业政策的讲座、文件和宣传信息,多渠道收集招聘信息,定期汇总发布。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形势。
教学线方面,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挑战杯”、“智盛杯”等专业赛事为检验砝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在比赛活动中检验学习理论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不断夯实能力根基。课后延伸答疑解惑。专业课老师主动建立专业答疑分享群,通过线下答疑会 - 专业考证辅导 - 优秀毕业生分享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清晰的学习规划和路径,并及时修正。重点群体精准帮扶。构建专业建设负责人 - 专业指导老师 - 辅导员三级协同机制,针对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一对一帮扶,形成“齐心共管”的好局面。
社会实践方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团、项目化学生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每年约 200 人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人职匹配。以“人职匹配”为契机,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习,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院“人职匹配”参与率逐步提升,今年参与人数达900 多人。
四、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
财经学院围绕学生主体构建 4 阶段(大一至大四)职业发展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搭建递进式赛事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就业内驱力,化被动催促为主动尝试。首先,把握课程育人导向。辅导员与就业、创业课老师积极沟通,从学生的需求入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其次,打造活动育人平台。广泛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简历精英挑战赛、财会专业Excel 技能大赛、十佳 PPT 等,以赛促进。三是抓住实践育人契机。积极推动“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鼓励学生报名参加“人职匹配”实践育人,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表1 :四阶段职业发展体系

财经学院通过构建 " 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 和 " 三维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育人成果方面:近三年平均就业率呈上升趋势,持续位居全校前列。培养质量方面:近三年毕业生平均薪酬约5000 元。这种" 教育体系 + 竞争力培养" 双轮驱动的模式,为学生职业成长提供了持续动能。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新阅, 199301 ,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梁莹,1997 02,男,汉族,广东省云浮市人,硕士研究生,初级,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