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资源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开发策略
王艳龙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中心小学 130212
引言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常陷入“实验室依赖”与“教材局限”的双重困境,学生难以将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结。生活化资源的开发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切口——当课堂延伸到厨房的酸碱实验、校园的植物观察、社区的垃圾分类时,科学知识便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可触摸的鲜活体验。这种教学转向不仅顺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更暗合新课标做中学的核心诉求。
一、生活化资源的筛选与分类标准
(一)自然资源的场景化提取
自然环境中蕴含的科学元素具有动态性与直观性特征,其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教师对空间要素的解构与重组。场景化提取要求教师通过系统性的观察捕捉具有教学适切性的环境要素,将零散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序列化的探究主题。
以教科版”天气”单元为例,校园环境本身就是天然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温度计测量教学楼不同方位的温差,通过风向标记录操场与林荫道的风力差异,在持续性观测中理解”微气候”概念。学生在分析花坛植被分布与日照时长的关系时,能自然建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认知。场景化提取需规避简单的现象陈列,而应设计观察记录表、对比分析图等工具支架,引导学生从具象现象中抽象出科学规律。
(二)家庭物品的教学化改造
教学化改造的核心在于建立生活物品与科学概念间的认知桥梁,其过程需兼顾安全性、易得性与探究性三重原则。教师应优先选择成分明确、操作简便的物品,通过结构化设计凸显其科学本质特征,使普通物件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载体。
比如在”溶解”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食盐、冰糖、咖啡等厨房常见物质,通过控制水温、搅拌频次等变量观察溶解速率差异。原有教材设计的标准化实验材料被替换为生活物品后,学生不仅能直观理解溶解度概念,还能在对比中发现晶体结构与溶解度的内在关联。这种改造策略同步解决了实验器材短缺问题,当学生用透明水杯替代量筒观察悬浮液分层现象时,材料的生活化特征反而强化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的转化设计策略
(一)情境任务驱动法
情境任务驱动法通过构建与学生经验相符合的问题场景,促使学习动机从外部刺激转向内在需求。该方法实施需把握三个核心要素:任务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情境设置的代入感、以及问题解决的阶梯性。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且具有探究空间的议题,设计环环相扣的任务链,使知识获取成为解决问题的自然产物。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水的净化教学常面临实验流程程式化的问题。教师可设计”野外紧急净水”情境任务:学生分组获得浑浊的泥水,仅能使用纱布、鹅卵石、活性炭等生活材料,要求在 20 分钟内制出可饮用的水。这种模拟真实困境的设计,促使学生不断调整材料组合方式——有的小组发现活性炭层过厚会降低过滤速度,有的意识到鹅卵石铺垫顺序影响过滤效果。在任务推进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过滤原理,更培养了工程思维中的迭代改进意识。
(二)持续观察记录法
持续观察记录法通过建立长周期探究项目,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的动态演变规律。其实施要点包括观察对象的可及性、记录工具的适切性、以及反馈机制的及时性。教师需设计系统化的观察支架,如图表模板、对比观察指南等,引导学生从随意注意到有意观察,从现象描述走向规律总结。
我们以”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为例,传统教学多依赖视频资料呈现蚕的成长过程。我们可改进为家庭饲养实践项目:学生领取蚕卵后,每日记录孵化时间、食量变化、蜕皮次数等数据,每周汇总绘制生长曲线图。两个月间,学生不仅观察到蚕从幼虫到蛾的完整变态过程,更通过量化分析发现温度与发育速度的正相关关系。有学生在观察日志中写道:”第三次蜕皮后蚕的食量突然增加,这应该是在为吐丝储备能量。”这种持续性的亲历观察,使生命观念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对生命节律的切身感知。
三、教学资源的动态优化机制
(一)生成性资源捕捉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非常规提问或意外发现,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需改变预设性过强的教学思维,通过建立课堂观察日志、设置”问题漂流墙”等途径,系统记录学生自主产生的科学疑问。例如在”植物的秘密”单元教学中,当学生对比银杏与梧桐叶片时提出”为什么有的叶子边缘光滑,有的长满锯齿”的疑问,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开展叶片结构与抗风能力的关联性研究。这种即时性的资源转化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快速判断问题的科学价值,筛选出符合课程目标的真问题;二是设计阶梯式探究支架,如提供放大镜、风速仪等工具支持深度观察;三是将典型问题纳入资源库,形成可持续利用的教学案例。
(二)校本化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的构建应体现地域特色与校本特征,采用基础模块 + 动态更新的双层架构。基础模块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三大领域分类,存储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方案、微课视频、工具包清单;动态更新模块则由教师协同开发,收录季节性的自然现象观察项目或社会热点中的科学元素。以”环境保护”主题为例,可将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数据与社区污水处理厂参观记录整合为特色课程包,包含数据统计模板、实地考察路线图等实用工具。资源库管理需建立教研组定期研讨制度,每学期末对使用频率低、实施效果弱的案例进行优化或替换,同时将师生原创的优质探究项目升级为标准化教学资源,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改进机制。
结语
当教师以研究者姿态重新审视周遭环境,普通的生活元素便能焕发教育生命力。这种教学转型不仅改变了知识传递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探究思维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燕 . " 生活化 " 资源 " 沉浸式 " 体验 " 综合性 " 育人 [J]. 数学之友 ,2024(6):3-4,7.
[2] 王木兰 . 主题式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J]. 小学科学 ,2023(10):43-45.
[3] 张焕松 .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4(1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