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深度学习的社区垃圾智能分类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

郑吉桐 王雷 张蓉 张敏 杨雪姣 侯干 蔺丽梅 潘贲 王彦翔 王文晶

兰州工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207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随之急剧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产生量,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1.2 存在问题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垃圾分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1. 居民分类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2. 人工监督成本高,难以实现全天候监管;

3. 分类准确性差,后续处理效率低下;

4. 传统垃圾桶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智慧社区建设需求;

5. 垃圾数据统计困难,缺乏科学管理依据。

1.3 研究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工成本;

2. 通过激励机制提升居民参与度,培养分类习惯;

3. 实现垃圾数据智能化管理,为决策提供依据;

4. 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5. 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二、相关工作

2.1 国外研究现状

初期阶段(2006-2011 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的传感器应用和机械结构优化方面。2006 年,新加坡学者首次提出采用红外传感器检测垃圾桶填充度的概念。

发展阶段(2011-2018 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垃圾箱研究进入多元化探索时期。2013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 " 公民参与 " 式的垃圾管理模式,通过手机APP 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成熟阶段(2018 年至今):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到系统集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2018 年,欧盟启动 " 智慧垃圾管理 " 项目,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智能垃圾箱设计。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智能垃圾箱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政策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

技术引进阶段(2000-2013 年):主要侧重于硬件设备的研发和制造。2005年,国内企业推出了首款带压缩功能的分类垃圾箱。

集成创新阶段(2013-2020 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国内研究开始注重系统集成和智能化提升。

智能化突破阶段(2020 年至今):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2020 年,百度公司开源了垃圾图像识别数据集和预训练模型。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总体框架设计

本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硬件层、算法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3.1.1 硬件层

硬件层是系统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1. 智能收纳柜主体:柜体内部划分为四个独立仓室,分别用于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存放。

2. 感知设备:采用500 万像素工业级摄像头;

重量传感器:每个仓室底部安装量程为 0-50kg 的压力传感器;

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检测仓室内垃圾填充高度;

温湿度传感器:监控仓内环境参数。

3. 执行机构:

电动仓门:采用防水伺服电机驱动,开合时间小于2 秒;

压缩装置:最大压力达到 500kg ,压缩比可达3:1 ;

4. 控制单元:主控板:采用 ARM Cortex-A72 四核处理器,主频 1.8GHz ;通信模块:支持4G/5G、Wi-Fi、蓝牙等多种通信方式;

3.1.2 算法层

算法层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

1. 图像识别算法:

输入图像分辨率调整为 640×640 ,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升推理速度;

使用K-Means++ 算法重新聚类锚点框,使其更适应垃圾目标尺寸;

引入注意力机制,提升对小目标和遮挡目标的检测能力;

使用迁移学习策略,在自建垃圾数据集上进行微调训练。

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重量、超声波、视觉等多源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提高垃圾容量检测的准确性。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3.1.3 服务层

服务层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包含以下核心服务:

1. 设备管理服务:负责设备注册、状态监控、远程升级等功能;

2. 用户管理服务:处理用户注册、认证、积分管理等业务;

3. 数据服务:负责传感器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

4. 消息服务:实现异常告警、满溢提醒等消息推送;

5. 报表服务: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数据可视化。

3.1.4 应用层应用层提供两类终端应用:

1. 居民端 APP :

投递记录查询:查看历史投递记录和积分明细;

垃圾分类指南:提供详细的分类知识和查询功能;

预约服务:预约大件垃圾回收等特殊服务;

社区互动:参与环保活动和社区讨论。

2. 管理后台:

设备监控:实时查看各设备运行状态和数据;

数据分析:多维度分析垃圾产生规律和分类效果;

运维管理:安排清运任务和设备维护计划;

4. 支持积分跨社区流通,促进区域协同。

四、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设计

为验证系统效果,选择某城市中型社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地测试。社区基本情况如下:

居民户数:500 户

人口数量:约1500 人

原有垃圾投放点:6 个

实验设备部署:3 台智能垃圾分类柜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1. 基线期(2 周):收集传统垃圾分类数据;

2. 适应期(4 周):逐步引入智能系统,开展培训

3. 稳定期(6 周):全面使用智能系统,收集实验数据。

4.2 实验结果

4.2.1 分类准确率提升

基线期平均准确率为 45.2%,主要错误来自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混淆。随着系统投入使用,准确率逐步提升,稳定期达到 89.3% ,提升幅度达 97.6% 。

进一步分析显示:

可回收物准确率:92.5%

厨余垃圾准确率:87. 8%

有害垃圾准确率:95.2%

4.2.2 居民参与度变化

通过APP 注册和使用数据统计居民参与度:

首周注册率:35. 2%

第四周注册率:68.7%稳定期活跃度:72.3%

4.3 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1. 技术可行性:深度学习算法在实际环境中表现稳定;

2. 经济性:预计投资回收期在2-3 年;

3. 社会接受度:居民接受程度高,特别是年轻群体表现出强烈兴趣;

五、结论

本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社区垃圾智能分类系统,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实地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主要结论如下:

1. 技术可行性: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和分类垃圾,平均准确率达到89.3%

2. 经济性: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运营成本节约明显,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3. 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参与度,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环保意识培养;

4. 环境效益:有效推动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 .“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 [R]. 2021.

[2] Zhang, Y., et al.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for wast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and data augmentation[J]. Waste Management, 2022, 144: 1-8.

[3] 王晓刚,李飞飞. 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自动化学报,2021, 47(5): 1017-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