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赋能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邓萍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610039
关键词:对分课堂;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系统综合设计;负责任的创新
一. 引言
人工智能系统正深度重塑社会形态,其“双刃剑”效应愈发显著。从算法偏见、隐私侵蚀到自动驾驶的“电车难题”,伦理风险已从理论探讨变为迫在眉睫的工程挑战。作为培养未来 AI 开发者的主阵地,高校计算机专业肩负着培养“负责任的创新者”的重任。《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作为一门集成性核心课程,是开展伦理教育的绝佳载体。然而,传统的伦理教学多采用“理论讲授 + 案例附加”模式,存在显著问题:(1)表面化:伦理内容与核心技术设计“两张皮”,学生难以建立实质性联系;(2)依附化:伦理被视为法律或道德的外部约束,而非内在的设计需求;(3)说教化:单向灌输易引发逆反心理,难以促成学生的价值内化与主动实践。
对分课堂(PAD Class)由张学新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对半分割,一半用于教师精讲,另一半留给学生基于“隔堂讨论”进行自主探究与交互式学习。这一模式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对分课堂重构《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将 AI 伦理教育有机、深度、有效地融入系统设计的全流程。
二. 对分课堂赋能AI 伦理教育的适切性分析
对分课堂的“讲授(Presentation)- 内化吸收(Assimilation)- 讨论(Discussion)”循环与AI 伦理教育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
1. 精讲(P)奠定认知基础:教师无需面面俱到,而是精讲核心伦理原则(如公平、问责、透明、隐私)、经典伦理框架(如功利主义、义务论)及其在AI 系统(如推荐系统、人脸识别、自动驾驶)中的典型冲突形态。这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工具箱”。2. 内化(A)促进价值反思:课后,学生带着具体的、与当前项目相关的“伦理思考任务”进行自主内化。例如,“为你设计的信用评分模型进行偏见审计”或“为你设计的聊天机器人制定价值对齐准则”。这一过程迫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联结,实现知识的个人化建构与深度反思。3. 讨论(D)激发思维碰撞:在隔堂讨论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其内化成果,辩论不同设计选择的伦理得失。例如,围绕“为提高 1% 的模型精度而多采集用户 10% 的数据是否正当”进行辩论。这种同伴间的平等交流能有效破除“说教”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伦理复杂性的理解,并探寻共识性解决方案。
三. 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在本校 2022-2023 学年的《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课程中,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
3.1 教学流程重构
课程围绕“需求分析 - 数据治理 - 模型选择 - 系统部署”四大设计阶段,每个阶段嵌入一个对分循环。1)精讲环节:教师用1 课时讲解该阶段的核心技术及关联的伦理议题(如数据阶段的“偏见来源与检测”、模型阶段的“可解释性与黑箱”、部署阶段的“滥用风险与缓释措施”)。2)内化环节:发布“伦理任务单”,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将其项目与该阶段伦理议题结合,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占个人成绩 30% )。3)讨论环节:次周课堂,先小组讨论(15 分钟),再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跨组交流与答疑(15 分钟),重点探讨分歧与难题。
3.2 关键实践案例
在“模型选择”阶段,学生小组需为一个医疗辅助诊断系统选择模型。精讲聚焦“精度 - 可解释性 - 公平性”的权衡。内化任务为“比较黑箱模型(如DNN)与可解释模型(如决策树)在您项目中的伦理风险”。讨论中,一组学生激烈辩论:DNN 精度高但像“黑箱”,医生难以信任;决策树规则清晰但精度稍低。最终,他们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采用“高精度DNN 模型 + 基于 SHAP 的事后解释工具”的混合架构,并在用户界面中清晰展示模型决策的关键特征,从而在技术上实现了性能与问责透明的统一。这正是伦理思维驱动技术创新的生动体现。
3.3 考核评价改革
课程考核强调“伦理贯穿式”评价:项目答辩中专门设置“伦理设计”环节(占 30% ),要求团队阐述其系统在各阶段考虑的伦理问题、采取的技术 / 非技术措施及其局限性。报告需包含详细的伦理风险评估附录。
四. 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课程问卷、学生访谈及项目作品分析,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1. 认知深度转变: 95% 的学生表示“对 AI 伦理的理解从未如此深刻”,认识到“伦理不是限制,而是更好设计的一部分”。2. 能力显著提升:项目作品中,所有小组都主动包含了伦理设计章节,超过 70% 的小组提出了具象的伦理解决方案(如 fairness 约束的损失函数、用户数据删除接口等)。3. 学习主动性增强:讨论环节参与度超 90% ,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想、积极辩”,批判性思维与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反思: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精心设计“伦理任务单”并引导讨论。此外,如何为伦理设计的优劣建立更精细的评价指标,仍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五. 结论
在《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课程中引入对分课堂,成功地将 AI 伦理教育从外在的、附加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内在的、嵌入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该模式通过“精讲 - 内化 - 讨论”的闭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了伦理原则与技术设计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伦理自觉性的新一代AI 工程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 对分课堂: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 Jobin, A., Ienca, M., & Vayena, E. (2019). The globallandscape of AI ethics guidelines.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1(9),389-399.
[3] 陈勤 , 郑小林 .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1(S1): 50-53.
[4] Mittelstadt, B. D., Allo, P., Taddeo, M., Wachter, S., &Floridi, L. (2016). The ethics of algorithms: Mapping the debate. BigData & Society, 3(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Z]. 2018.
[6] 闫宏飞,王千祥.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课题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100702713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