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储备计划编制与动态调整机制
李春霞
蒙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储备中心
引言
随着国家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新时代空间治理的根本制度安排。在这一体系下,原有以增量供地为主导的土地储备模式逐步向以规划引导、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储备体系转型。土地储备不再仅是行政供地的前置环节,更是在规划引领下实现空间资源统筹配置、土地市场稳定运行、城市高效扩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土地储备计划编制普遍存在编制依据不统一、计划刚性过强、缺乏调整机制等问题,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和多元化的用地需求。因此,亟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完善土地储备计划的编制逻辑与内容构成,并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其科学性、前瞻性与执行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配置与合理利用。
1 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储备制度的重构引导
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多规合一”的核心制度,通过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等多元空间功能,构建统一的空间管控体系。在这一框架下,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土地收储和市场调节,而是承担着服务国土空间开发、生态修复和公共利益保障的综合职能。储备计划的编制需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用地布局、开发边界与生态红线等刚性控制要素,明确储备空间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从而形成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耦合的制度路径,增强空间利用的整体效益与管控合规性。
此外,规划对土地开发时序、强度及区域发展策略的约束作用,也要求土地储备计划必须具备更高的匹配度与协同性。传统基于投资项目拉动的储备逻辑逐渐让位于以规划落实为导向的供需统筹路径,储备内容不应局限于建设用地,还应涵盖生态搬迁用地、腾退更新用地等多类空间形态,实现空间资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灵活调配与统筹配置。这促使土地储备工作从单一维度扩展为多元统筹的综合体系,强化空间规划的目标实现路径,有效提升土地管理的战略支撑能力。
2 土地储备计划编制的逻辑体系与关键内容
在国土空间规划统领下,土地储备计划的编制必须构建清晰的逻辑链条,以规划引导、需求匹配、能力评估和计划安排为基本环节,构成“规划—评估—储备—供地”闭环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应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的城市发展边界、用地布局与指标分配,识别可储备地块的空间位置与开发潜力,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前期摸底与清查,建立完整的储备地块数据库,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并增强信息化决策水平。
其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布局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住房市场走势,评估未来土地需求的规模与结构,在此基础上测算中长期储备目标与短期储备任务,确保供需关系的动态匹配与空间协调。计划内容应包括年度储备规模、储备地块名单、征收拆迁安排、资金筹措方案与风险控制措施,形成系统完整、可执行的计划文件。同时,应注重储备地块的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商业、住宅、工业、公共服务等多类型用地,提升储备土地的市场适应性与配置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集聚与价值提升。
3 动态调整机制的必要性与构建路径
土地储备计划的制定虽然应以规划为依据,但实际运行中需应对经济波动、政策调整与市场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动态调整机制成为保障储备计划有效性的关键。一方面,土地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若储备计划不能及时调整,将导致土地闲置、资金浪费或供应不足等问题,影响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另一方面,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进度延迟、开发调整等情况,也需要储备计划作出灵活响应,以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为此,应构建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动态调整机制。首先,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平台与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储备计划的可视化动态数据库,实现地块状态、储备进度、用途变更等数据的实时更新与追踪分析,提高储备计划调整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其次,设立年度储备计划评估制度,定期对储备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与差异分析,明确偏差原因并提出调整建议;最后,建立联动机制,强化自然资源、住建、财政等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联动,确保调整方案具备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实现计划的动态优化与运行闭环。
4 土地储备在空间治理中的综合作用拓展
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土地储备制度不应仅聚焦于土地市场调控功能,而应进一步拓展其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与应急储备用地中的多元价值。首先,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对退化地、边界外用地的储备与修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稳定性,推动自然生态功能网络的系统重构,增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弹性与韧性;在城市更新方面,可通过征收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纳入储备,形成“收—整—供”机制,推进旧城改造与空间再开发,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空间支撑。
同时,面对极端事件或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建立战略性土地储备池,提升城市对突发事件的空间响应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也是空间治理中土地储备的重要角色。其可作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更新等应急用地的重要保障资源。此外,储备计划还可作为空间调控的工具,调节区域土地开发节奏,避免无序扩张与低效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助力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需将土地储备纳入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统一部署,推动其功能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调控”,实现多目标、多尺度、多维度的空间协调与发展引导,提升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结论
土地储备计划的编制与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制度环节。文章通过对土地储备制度的演变逻辑、编制路径、运行机制与治理功能的分析,明确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储备计划应当具有系统性、动态性与战略性。在未来推进过程中,应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储备与规划、供地、市场、财政等体系的联动能力。同时,通过多元化的土地储备用途挖掘,推动土地储备从资源储备向空间治理工具升级,助力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协调统一与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娟 .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土地储备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J].房地产世界 ,2025,(05):26-28.
[2] 蒋晓峰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储备规划策略研究—— 以漳州 市 区 为 例 [J]. 智 能 城 市 ,2024,10(12):69-71.DOI:10.19301/j.cnki.zncs.2024.12.020.
[3] 潘宇坤 .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土地储备规划编制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2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