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提质策略
潘敏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引言
近些年来,为了能有效地缓解学生过重的课业压力,更好地助力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也顺势出台,这一政策的不断推行给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十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作业的设计与管理层面中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基于这一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转变教学及作业设计的理念,保证能在减轻学生作业压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地保障作业的育人价值,并且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聚焦数学思维,优化设计探究类作业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探究类的作业设计是帮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以及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传统的计算型作业中教师比较侧重于对知识内容的复现,而探究类的作业则会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观察 —猜想—验证—结论”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这与“双减”中“提质减量”的要求高度契合[1]。
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圆的面积》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阶梯式的探究作业,要求学生首先准备等分为 16 份、32 份的圆形纸片学具,之后观察剪开后的扇形与熟悉图形的关联,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圆能否转化为长方形”;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胶水拼合扇形,并且测量转化后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圆半径、周长的关系,同时记录 3 组数据且绘制对比表格;最后学生可以自主尝试推导圆的面积的公式,进一步通过实践探究说明“长方形的长 Σ=Σ 圆周长的一半、宽 Σ=Σ 半径”的发现过程。
二、聚焦数学观察,优化设计实践类作业
实践类的作业是连接数学抽象性与生活具象性的桥梁,它符合“双减”政策中关于“作业场景生活化”的要求,同时实践活动作业还能丰富学生对量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而小学高段的学生正需要通过对生活中真实情境的观察与操作,逐渐地深化自身对几何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往教师布置的纸笔作业难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到立体图形的空间关联,而实践类的作业则可以使学生通过测量、制作、对比等活动,进一步地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行为,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对机械作业的书写负担,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教材《圆锥的体积》后,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沙堆测量”的实践任务。学生可以在课前分组合作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及一些细沙,之后观察两者的底面积与高的关系后,大胆地猜测它们的体积倍数关系,之后学生可以参与到“装满沙子—倒沙”的实验中,详细地记录下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倒满沙的次数,之后更换不等底等高的容器重复进行实验,从而对比结果的差异。最后学生可以将实验拓展到生活场景中,尝试去测量操场沙堆的底面周长和高,之后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并且估算运输的次数。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直观地理解“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1/3”的规律,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与合作能力。
三、聚焦个体差异,优化设计分层式作业
“双减”政策中明确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并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精准地进行设计,以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导致的负担不均的问题,同时分层作业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基础要求,进而还能充分地满足拓展学习的需求。
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建筑平面图测量”三层任务,对于基础层的作业,需要全员必做,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含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简易房屋平面图,要求学生用“分割法”计算出总面积并且标注详细地尺寸。提高层的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做,教师需要为学生增加一些弧形阳台的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的圆面积的知识,选择使用“分割”或“补全”法求解。对于更有难度的挑战层作业而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做,它需要教师提供一些空白的网格纸,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包含 3种以上基本图形的房屋平面图,同时计算出面积并且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如此一来,分层作业不但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自身的空间,还能有效地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2]。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教育环境中,有效地提升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品质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的工作内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积极地运用多种策略,从而使得作业设计可以切实地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地为学生的成长及未来发展筑牢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冯会芹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高段数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 , 2025, (11): 68-71.
[2] 马金芳 .“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段数学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J]. 吉林教育 , 2025, (12):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