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陈健勇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1 混凝土绿色施工研究现状
当前,环保型混凝土与再生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建筑领域已实现大规模应用。在我国 " 双碳 " 战略实施及绿色建材政策推动下,这类新型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率持续攀升。重点工程如生态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及海绵城市建设中,其应用尤为突出。住宅建筑方面,环保混凝土常用于建筑外围护结构、屋面系统及地面保温层的施工,显著提升建筑节能效果与居住品质。商业建筑领域,此类材料被大量运用于购物中心、写字楼等公共建筑的立面、地面及楼面系统,在提升建筑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能耗与维护费用的优化。工业建筑中,环保混凝土主要应用于生产厂房、仓储设施的地坪与墙体构造,大幅增强了地面的耐磨损与抗化学腐蚀能力。与此同时,伴随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再生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艺日益受到重视,该技术既能有效解决建筑废弃物处置难题,又可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与环保特性。在建筑结构中采用再生高性能混凝土,能够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同时提升抗震与抗风性能。此外,这种材料还可用于装饰性墙地面施工,展现出优异的表面质感与装饰效果。
2 绿色节能环保技术综述
2.1 能源节约技术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中节能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能源节约与资源高效配置。具体实施路径表现为:选用热效率优异的搅拌装置,在确保混凝土品质的前提下显著降低能耗。新型节能强制搅拌设备较传统机型可节省 20%-30% 的电力消耗,同时使混凝土匀质性提升 10 个百分点。创新性的余热回收装置能够在养护阶段重新利用热能,实践数据表明该方案可削减 15% 左右的能源支出。工地现场采用 LED 光源与光伏发电组合方案,其能源转换效率较常规供电模式提升超 50% ,有效缓解施工用电压力。此外,通过掺入粉煤灰等活性掺合料优化配合比设计,可减少 15% 以上的水泥用量,这对降低水泥生产环节的能耗与碳排放具有关键意义。配合高效减水剂的使用,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进而降低搅拌及输送环节的能源损耗。
2.2 绿色环保技术
在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建造过程中引入生态友好型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具体措施涵盖生态型胶凝材料与循环利用骨料的应用,这类特殊水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之常规硅酸盐水泥可下降约 40% ,循环骨料的推广运用则有效缓解了对天然矿产资源的依赖,数据显示每年可避免数百万吨岩石资源的开采。在环保型混凝土配方中掺入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可使水泥掺量缩减 20%-30% ,同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削减。运用低环境负荷技术及新型材料,例如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取代传统钢筋构件,既能降低结构自重,又可提升抗腐蚀性能并延长服役年限,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降低了环境维护投入与经济支出。施工环节采用高精度建造方法,包括激光测量与增材制造技术,能够精准调控原材料消耗,避免不必要的损耗。混凝土增材制造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可实现建材节约 30% 以上,同时将工期压缩约 20% 。
3 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3.1 材料方面的节能环保技术
在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材料环节的绿色节能措施主要体现在调整混凝土配比方案和选用环保型建材,旨在缩减碳排放总量并优化资源使用效能。该技术的关键要素是运用粉煤灰、矿渣及硅灰等替代性胶凝材料,这些物质能够部分取代常规硅酸盐水泥的用量,进而降低水泥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实验数据表明,掺入 30% 比例的粉煤灰可使水泥用量缩减,相应带来约 20% 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此外,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采用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同样属于重要的环保节能手段,这一做法既降低了自然资源开采强度,又减少了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置量。
3.2 施工工艺方面的节能环保技术
在土木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的革新对实现绿色建造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运用现代化施工方法可大幅提升作业效能,同时有效控制施工现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预制构件技术通过在标准化厂房内完成混凝土构件的工业化生产,既保证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又避免了传统现场作业产生的资源损耗问题。智能化施工机械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混凝土浇筑作业的平整度与密实度,从而降低了施工全过程的能源需求。实践证明,预制装配式施工结合自动化设备不仅能有效控制原材料损耗,还在节能减排方面展现出突出成效。
3.3 混凝土浇筑
施工前需对作业面进行全面验收,确认其满足设计规范。同步核查模板系统及钢筋骨架的安装定位情况,确保各部件稳固可靠。根据工程特点选用分层递进或分段连续等浇筑工艺。实施浇筑作业时,重点把控混凝土的匀质性与压实度,预防孔洞及裂纹缺陷的产生。针对大体积底板混凝土施工,采取阶梯式分层浇筑方案,每层厚度控制在 300 至 500 毫米范围内,确保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完成浇筑,有效规避冷缝问题。
采用专业振捣设备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振实,通过机械振动消除内部气泡与空隙,从而提升结构密实度与力学性能。本工程严格执行振捣操作规程,操作时遵循 " 快插缓提 " 原则,振捣棒作小幅上下抽动以保证均匀振实,插入深度需穿透下层混凝土约 50 毫米,确保层间结合质量。单点振捣持续时间宜控制在 20 至 30 秒,具体以混凝土表面停止沉降、无气泡逸出且泛出均匀浆液为判定标准。振点按 50 厘米间距呈梅花形分布,作业时严禁触碰钢筋网、模板体系及预埋构件。
3.4 混凝土养护工艺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工序完成后,必须立即开展养护作业。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案能够促进材料强度发展,同时显著降低开裂风险,对提升结构耐久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养护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构件的最终性能表现,是确保工程品质的关键环节。在土木工程实施阶段,针对不同气候条件采取了差异化养护策略。面对干旱或多风天气,通过加厚覆盖材料或提高洒水频次来维持必要湿度。冬季施工期间则采用专用保温材料包裹,防止低温环境阻碍水泥水化反应进程。
结论
总体而言,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革新,为建筑业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性地融合与运用先进技术,建设项目既能充分适应当代社会对建筑质量和安全性的严苛标准,又能大幅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此可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探索和普及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不仅具备显著的工程实用价值,而且契合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该领域持续深入的科研探索与技术创新,不仅为土木工程学科创造了崭新的发展契机,更为建筑产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牟青贺,张婷 . 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J]. 新城建科技,2024,33(5):103-105.
[2] 葛雪峰 .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2024(8):51-53.
[3] 张苏. 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 大众标准化,2024(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