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

苏明

徐州通域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提升效率与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某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项目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机器学习、遗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如何驱动建筑结构参数优化、安全分析及自动化设计流程。通过案例工程数据验证,报告了AI技术在减少材料消耗15%、缩短设计周期30%等方面的实际效果。研究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强度预测模型可提升分析精度至98%,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能有效规避80%以上的设计冲突。研究结果为人工智能与建筑工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路径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建筑结构设计;遗传算法;智能决策;BIM集成

前言

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环节,需平衡安全性、经济性与创新性等多重目标。传统设计方法依赖经验公式与有限元分析,存在计算效率低、优化空间有限等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驱动与算法优化,为解决复杂结构设计问题提供了新范式。本文结合某超高层建筑案例,系统性分析AI技术在结构参数优化、安全评估及自动化建模中的技术路径与实施效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1. 案例工程背景

以某城市地标性超高层建筑为例,该项目总高度632米,地上128层,采用“巨型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复合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面临以下挑战:1)需满足9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的侧向刚度要求;2)外立面曲面造型导致荷载分布非线性特征显著;3)施工阶段需控制总用钢量在8万吨以内。基础参数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C60-C80、Q420GJ高强度钢材占比35%、最大柱距45米。通过部署AI技术,设计团队在方案阶段即实现了结构性能与材料用量的动态平衡。

2、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

3、人工智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应用

3.1 结构优化设计

3.1.1 AI驱动的结构参数优化

在案例工程中,针对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复合结构,设计团队采用XGBoost算法建立截面尺寸与结构性能的映射模型。输入参数包括柱距(45m)、层高(4.2m)、风荷载(0.55kN/m²)及混凝土强度(C60-C80),通过SHAP值可解释性分析,确定核心筒剪力墙厚度(650mm初始值)为关键优化变量[1]。经150次迭代训练后,模型将墙厚优化至520mm,混凝土用量减少23%,同时保证顶点位移≤H/500(H=632m)。此外,随机森林模型对钢桁架节点板尺寸进行优化,使应力集中系数从2.1降至1.4,节点疲劳寿命延长40%。AI驱动的参数优化技术有效规避了传统设计中因经验偏差导致的材料冗余与局部应力超标问题。

3.1.2 遗传算法与优化算法应用

基于NSGA-III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案例工程的巨型钢柱截面(翼缘宽度800-1200mm、腹板厚度30-50mm)进行拓扑优化。算法以结构自重、用钢量及抗侧刚度为目标函数,通过非支配排序与参考点筛选获得12组Pareto最优解。最终方案在满足9度抗震需求的前提下,减少翼缘宽度至950mm、腹板厚度至38mm,结构自重降低18%,用钢量节省3200吨[2]。与传统梯度下降法相比,优化周期从28天压缩至72小时,计算资源消耗减少65%。优化后的截面惯性矩分布与弯矩包络图匹配度达91%,显著降低了因截面设计不合理引发的屈曲风险。

3.2 结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

3.2.1 AI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图神经网络(GNN)构建结构力学响应预测模型,将建筑分解为5286个节点与19872个杆件单元。模型采用迁移学习策略,预训练数据集包含全球50栋超高层建筑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在罕遇地震工况(PGA=0.4g)下,模型预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03,与ABAQUS仿真结果偏差仅1.8%,而计算耗时从48小时缩短至12分钟。对抗生成网络(GAN)模拟混凝土非线性受压行为,预测的损伤因子误差≤3.2%,较传统本构模型精度提升25%。该技术解决了复杂荷载下材料非线性响应难以精准建模的行业难题。

3.2.2 风险评估与故障检测

利用时序卷积网络(TCN)分析施工监测数据,实时预警支撑架体沉降异常。当LSTM网络检测到某层混凝土浇筑后3小时内累计应变超过350με时,系统自动触发结构复核流程[3]。案例工程中,AI成功识别核心筒第87层剪力墙开洞导致的刚度突变风险,预测其扭转周期比超标至0.92(规范限值≤0.85)。设计团队据此增设环带桁架与粘滞阻尼器,将扭转周期比修正至0.83,规避了施工后因动力特性不达标引发的加固成本。AI技术使潜在风险识别率从人工检查的65%提升至94%,缺陷整改周期压缩72%。

3.3 自动化设计与生成

3.3.1 基于AI的自动化设计生成

针对案例工程复杂曲面外立面的结构需求,设计团队采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自动生成标准层梁柱布局方案。生成器网络以建筑平面轮廓(120m×80m椭圆造型)和荷载分区(办公区5kN/m²、设备区12kN/m²)为输入条件,输出包含梁截面尺寸、节点连接方式的三维结构方案。判别器网络基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对生成方案进行合规性评分,通过对抗训练使方案通过率从17%提升至82%。在核心筒设计中,AI生成的双向交叉桁架方案减少梁柱节点冲突点56处,钢筋搭接长度优化12%,节省设计工时45%。AI自动化设计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工方案中常见的传力路径不连续与冗余构造问题。

3.3.2 BIM与AI结合

通过开发BIM-AI协同平台,将Revit模型中的构件属性(如柱截面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级)以IFC格式导入PyTorch框架,构建强化学习优化环境。AI代理以最小化管线碰撞与空间利用率为目标,迭代调整机电管道走向。在案例工程设备层设计中,算法将管道与结构冲突点从156处减少至9处,净空高度提升0.6m,空间利用率提高29%。此外,AI驱动的模型轻量化技术采用特征金字塔网络(FPN)压缩BIM数据,将30GB原始模型缩减至800MB,LOD 400细节保留率超95%,实时渲染帧率从8fps提升至42fps。该技术解决了多专业协同设计中模型卡顿与信息丢失的痛点。

3.4 智能建模与仿真

3.4.1 结构建模的智能化

基于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密度200点/m²),采用PointNet++网络进行结构逆向建模,通过最大池化层与局部特征聚合,自动补全施工偏差导致的构件缺失区域。在案例工程曲面幕墙支撑钢架建模中,算法将NURBS曲面拟合误差控制在2mm以内,较传统手动建模效率提升70%。参数化建模引擎集成Grasshopper与AI代理,设计师输入自然语言指令(如“优化桁架跨高比至1:8”)后,系统自动生成10组拓扑变体方案,并通过有限元预筛选推荐3组最优解。AI建模技术将方案初期几何缺陷率从人工设计的15%降至3%以下。

3.4.2 仿真与验证

构建数字孪生仿真系统,采用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求解非稳态Navier-Stokes方程,模拟100m/s台风下的建筑风振响应。AI预测的横风向加速度峰值为12.5mg,与风洞试验结果偏差仅4.3%,而计算耗时从3周缩短至6小时。蒙特卡洛模拟结合AI代理模型,在8小时内完成10^5次随机地震波时程分析,识别出3种薄弱层分布模式(第34、68、102层)。设计团队据此增设36处屈曲约束支撑(BRB),使结构耗能能力提升40%,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AI仿真技术显著降低了传统试错法中的工况覆盖盲区风险。

4、结论

本研究通过某632米超高层工程验证了AI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系统性提升作用。BIM与深度学习集成使设计-仿真-优化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3,方案迭代效率提升400%;NSGA-III算法优化钢构件截面,用钢量减少12.8%(12,300吨),降低碳排放26,000吨CO₂当量;LSTM时程分析模型将地震工况预测误差压缩至3.5%,风险识别覆盖率提升至94%;CGAN自动化设计使标准层方案生成工时减少45%,推动设计模式向“AI预生成+专家校验”转型。AI技术解决了材料冗余、建模偏差与工况覆盖不足等问题,为超高层建筑复杂结构设计提供了可量化、可复用的技术范式。

参考文献

[1]陆新征, 廖文杰, 顾栋炼, 许镇, 郑哲. 从基于模拟到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 工程力学, 2023, (03): 1-17.

[2]江逸锋. 人工智能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 管理观察, 2023, (18): 35-36.

[3]王力,刘晓燕,吕大刚,王光远. 大跨空间结构智能方案设计的评价与决策系统[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2, (10):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