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

王晓波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前言:产业工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人才,是推动物质材料生产、技术工艺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产业工人还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难题,如教育培养制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代际差距、技能形成机理与市场雇佣需要的匹配度不够、劳动报酬分配机制没有体现技能的价值等。

1.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困境

1.1 教育培训体系滞后

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转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从政府层面上加强政策供给和制度保障,对产业工人进行更加系统化地扶持;企业作为市场的主要力量,应该把提高职工的技能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放在战略的高度,建立和健全产业工人的培养制度。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没有与市场的需要相匹配,这就造成了很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1]。

1.2 技能提升与市场需求脱节

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是当前我国产业工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转型升级,尤其是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绿色生产、高端制造等的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提出了系统性的、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但现有产业工人技能更新迭代速度无法与市场需求动态演化相匹配,导致技能供需错位 [2]。

2.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实施策略

2.1 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健全职业教育和培养制度。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对产业工人的整体能力,尤其是在新兴技术方面的专长进行系统性地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为方向增加对职业技能培育的资金投入。它既是提高产业工人个人专业素质的需要,又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一环。在实际应用方面,要建立和实施职业技能培养和技术更新的常规课程体系,保证制造业者能及时跟踪技术发展的前沿。课程设置要与行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的方向相结合,体系覆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发展动向。智能装备的使用与维修在轨道交通领域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驾驶员除了要具备基础的操作技能外,更要具备从数据分析、故障诊断等方面提高其安全与高效的能力的素质。为保障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智能调度、自动驾驶、轨道维修等方面的训练。研究人员还要具有对工业大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实时监测与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测,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提升系统的稳定与效率。通过系统的、精细化的培训,既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又可以提升其在复杂的轨道交通环境下的决策能力,提升其职业发展潜能。

在培养模式上应该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将线下实训、线上虚拟教学和混合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产业工人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使其摆脱时间和空间约束。建立一个终身学习机制,对于保证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分阶段的培训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在企业层面,可以搭建一个弹性的在线教学平台,为员工提供培训支撑,让员工能够按照自身的职业发展阶段及兴趣,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一种弹性的学习机制,既能让员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能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2.2 提升工人待遇与社会保障

在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下,完善产业工人的薪酬与保障制度,对于提高产业工人的生活质量,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工人的社会归属感都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点,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动态、行业发展特点和员工的现实生活状态,对员工的薪酬、社保和工作环境等进行系统优化和重构。对工业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优化,是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最能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生存状况的途径。产业工人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他们的工资收入应该与他们的工作强度、技术水平和工作职责的轻重进行合理地匹配。为确保地铁职工的付出获得公平合理的薪酬,企业应结合行业特征与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

2.3 增强工人职业认同感

增强工人的职业认同,是当前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形式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产业工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既是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又是优化企业生产效率的内部需要,也是推动社会重新认识产业工人这一群体价值,营造社会尊重和认同这一群体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现状,需要从多维度的角度,通过构建产业工人的社会价值坐标,培育行业集体荣誉感,健全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制度,系统地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建立产业工人的社会价值观,是提升产业工人职业认同的逻辑出发点和基本前提。产业工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认知和认同。为此,需要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媒体和话语系统,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贡献的作用,尤其是在推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产业工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转型的压力。在这方面,迫切需要在政府方面加强政策供给和体制保障,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的系统性支撑;企业作为市场的主要力量,应该把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职业发展放在战略的高度,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胡行华 , 胡玉玲 . 现代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价值、机理与路径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5,(08):40-47.

[2] 葛曼曼 .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究——以 A 公司为例 [J]. 中国市场 ,2025,(22):60-63.

[3] 侯永康 , 张思琪 . 职教本科建设对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影响与策略探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7):120-122.

作者简介:姓名:王晓波;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10 ;籍贯:;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政工师;研究方向:工会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