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
薛寅俊
吉林省四平卫生学校 136000
一、引言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当今社会,仅靠专业技能很难满足职业与社会发展的高需求形势。文化素养赋予学生广阔视野、人文底蕴与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助其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二者协同发展是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能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二、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升综合竞争力
就业市场中,兼具文化与专业素养的高职学生优势突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使学生在与人沟通、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表现出色,利于适应复杂工作环境;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够使高职学生在专业领域展现扎实技能。如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人员,需操作先进设备,还得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此类学生更易获得晋升。
(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文化素养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其丰富知识与多元视角可打破专业思维定式,为专业创新提供新思路。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凭借文化素养积累的灵感,能在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上实现突破。例如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赋予其作品独特艺术感,提升作品竞争力。
(三)推动职业可持续发展
职业发展需持续学习与适应变化。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助其在职业生涯中更新知识,契合行业新要求。同时,良好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坚守职业操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医疗行业为例,医护人员需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良好职业道德,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与尊重。
三、现存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
部分高职院校过度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将精力与资源投入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忽视文化素养教育。压缩文化基础课程学时,导致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不足,无法与其专业素养协同发展。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有机联系,各自为政。文化课程在设计之初,未结合专业特点与职业需求,内容与专业实践脱节;专业课程也较少融入文化教育元素。这种分离的课程体系阻碍了学生融合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影响协同发展成效。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文化与专业素养教育实施中,有些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践能力都培养。文化课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内化;专业课程里,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实操与解决问题机会少,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单一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阻碍素养协同提升。
四、实践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协同意识
高职院校应树立全面发展理念,重视文化与专业素养协同发展,将文化素养教育纳入整体规划。通过教师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引导教师更新观念,强化协同意识,在教学中融合二者,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协同平台
整合文化与专业课程:打破课程壁垒,依据专业特点与职业需求重新设计授课体系。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专业文献读写,历史介绍专业发展与行业文化;在机械制造融入工匠精神、工业设计美学。以此让学生在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
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鼓励不同学科教师联合授课。如“文化与科技融合”等课程,以项目式学习或案例分析为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素养协同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协同效果
推行项目式教学: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情况设计项目任务,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项目,学生需结合艺术设计知识与文化背景,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同步提升文化与专业素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专业实践融入相关文化元素,如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文化活动策划等项目,提升文化素养;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如调研、交流等,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促进素养协同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协同发展
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选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企业实践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跨学科研究,实现跨学科建构。邀请行业专家、文化学者进校讲座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文化、专业课程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建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探索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五、结论
高职学生文化与专业素养协同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更新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加强师资建设等策略,可有效促进二者协同发展。未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既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深耕,积极探寻新的路径与方法,全力推动高职教育朝着高质量方向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