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黄秋平

重庆市大足区双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400999

引言

如今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社会各界发展越来越强调文化自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民众幸福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逐步提升,基于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文化活动模式、内容存在的局限暴露出来。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层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有了新的资源、工具。因此,有必要在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传播手段、管理理念,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模式,进一步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公共价值。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文化软实力

基层文化活动是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纽带,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具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各领域的审美风尚,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风气。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思潮持续涌入,基层社会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交融方面容易出现矛盾。基于该背景,要积极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从市场经济角度可以培育有时代特质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1]。

(二)满足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如今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步向精神层面延展,而参与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的重要渠道。但受城乡差异、代际更替、人口结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参与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基于传统理念的单一活动模式很难激发群众积极性,无法在群众中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创新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促进社区融合,进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常见问题

(一)活动内容形式单调,缺乏创新性

当前很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有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很多活动集中在歌舞、广场舞等群众习以为常的项目,缺少新意,吸引力不足。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策划人员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充分评估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另外,目前相关资源投入不足,关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体制缺少创新。内容、形式单一导致活动只能满足某个年龄段、职业群体的需求,很多群众对活动产生审美疲劳,缺少参与热情。很多基层文化活动过分注重仪式感,没有充分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导致文化活动的文化传播、教育功能失效,导致其在群众中的实际影响力不足,缺少生命力。

(二)群众参与积极性差,动员机制弱

群众是基层文化活动的主体,但在相关群众工作中,部分地区、单位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群众动员机制。尤其基层单位组织活动时,采取自上而下式的安排模式,对群众兴趣和需求了解不足,缺少尊重,活动内容和参与者之间有隔阂。部分活动为完成任务,临时拉人,走过场。该类做法极大挫伤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宣传渠道有限,缺少激励措施,或者参与门槛较高,进一步影响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与实际需求脱节

现代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基层群众对文化活动有更为多样化的追求。但很多基层文化活动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或是人们的兴趣点,科学组织,积极创新。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容易导致资源投入和实际成效之间出现落差。很多文化项目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和人们的需求相悖,很难获得良好反响。脱离实际的活动模式直接影响文化活动本身效果,容易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不利于基层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2]。

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实践策略

(一)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激发文化活力

如今组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要积极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结合地方特色,挖掘有地方群众熟悉或感兴趣的文化资源,开发有地域文化辨识度的活动项目。比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剪纸、皮影戏等非遗项目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相关地区可以举办主题体验活动,让群众深入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该方式可丰富活动内容,吸引各年龄层的参与者。与此同时,可以在活动内容方面适当创新,引入现代元素,组织线上文化知识问答或短视频创作大赛,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活动影响力。结合线下线上渠道,让传统和现代资源结合,为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可尝试跨界合作模式,联合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策划主题活动。社区和高校合作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由大学生编排原创剧目,在社区巡演,让活动形式和内容质量更高,同时促进校地资源共享。

(二)完善群众动员机制,提高参与度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动员体系,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在活动筹备阶段,可以广泛征求人们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群众的兴趣点,将群众“请进来”,真正实现以需定供。比如,街道、小区可让居民代表参与活动策划与决策过程,建立共商共治模式,提升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优化宣传激励机制,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精准推送有吸引力的活动内容,让更多人及时了解活动信息。同时,结合适当的激励措施,用实际行动鼓励更多人加入活动组织、宣传中来。值得一提的是,还要关注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针对性地设计适合的活动项目,让活动覆盖更多人群,扩大影响力。

(三)紧贴实际需求,优化服务模式

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单位要树立服务意识,以服务对象为核心,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调整活动的内容、形式。比如,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社区,可以开设一些城乡资源交流类的项目,为新市民融入本地社会搭建桥梁。在农村地区,可结合农时节令,举办农家乐趣味运动会、乡村读书会等,让文化服务更有实用性和亲和力。同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持续完善服务流程。积极收集群众意见,评估相关活动的反馈效果,总结经验和不足,调整后续方案。比如,部分地区实行文化需求清单制,人们可随时提出建议,由社区工作人员梳理、纳入年度计划。并且,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要有规划,从资金、资源、群众需求等角度,建立长期性、可持续的组织模式,在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持续满足人们的需求,保持活动影响力,进而建立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显然,以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可提升服务精准度,让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更有参与感,进而有助于推动基层文化活动持续创新和健康发展[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背景下,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精神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创新基层文化活动不能只局限在形式、内容层面,而是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挖掘符合地方特色和群众需求的文化资源,强调群众的主体性,将文化服务置于时代需求与个体成长的交汇处,持续融入丰富的资源,让基层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涵养文明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冉 沁 . 数 字 化 驱 动 下 基 层 群 众 文 化 活 动 创 新 分 析 [J]. 藏 天下 ,2024(12).

[2] 韩冬 . 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及路径 [J]. 东方娱乐周刊 ,2023(7):0202-0204.

[3] 李梦璐 ." 年轻态 " 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策略探析 [J]. 新传奇 ,20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