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伦理思想刍议
张春霞
平凉开放大学灵台学院 甘肃平凉 744400
皇甫谧( 215~282 ),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三里村皇甫湾)人,在文学、史学、医学、哲学等方面多有建树。皇甫谧没有专门的伦理学著作,他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
一、经世致用、济世惠民的义利观
作为士人群体中的一员,恬静寡欢的天性,嗜书如命的个性,好古慕道的思想,加之魏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大批士人惨遭屠戮的命运让皇甫谧远离官场。远离官场意味着皇甫谧对“利”的漠视,说明在皇甫谧的人生理想中,利益、财富并不是他追求的目标,这一观点实际上在他的散文作品《玄守论》中就有所表达,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一再提及。皇甫谧一生被郡守、相国、天子先后 6 次征召,但他始终不愿涉足官场,以布衣之身终老林泉。纵观皇甫谧的一生可知,从青年时代起,皇甫谧便确立了栖身山林、读书著述的人生理想,后来罹患痼疾的皇甫谧更是选择隐居故乡、编撰医书、读书著述。这说明终其一生皇甫谧都认识到利益、道德、名声等都是外在的,居于第二位的东西,唯有“义”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并为此付出终生心血的东西。
皇甫谧所秉持的义利观集中体现为他的经世致用、济世惠民思想。中年之后,皇甫谧罹患风痹症,病症时时发作,使他饱受病痛的折磨。于是他从自身处境及现实需要出发,开始认真研读医书,潜心钻研针灸术,并在自己身体上做实验,通过大量研读晋代之前的一系列医学著作,以及结合临床反复试验,他发现晋代以前的医书,特别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内容重复,存在不少错误,便除去重复,摘其精要,编为《针灸甲乙经》。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和临床经验,写成了《针灸节要》《解服散说》《医心方》等医学著作,并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治病救人,同时教授弟子及子女这些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使其悬壶济世之志得以传承。可以说,正是社会现实和多舛命运的双层夹击,让皇甫谧在入仕和隐居之外,找到了另外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那就是成为良医、济世惠民。这是一条异于常人、颇为孤寂的道路,但皇甫谧屡征不仕,终生不改其志,走得自信又决绝。可以说,撰写《针灸甲乙经》、济世惠民是皇甫谧对义的完美诠释,累征不就、撰写《高士传》《逸士传》、安贫乐道是他对利的深度漠视。
二、蔑视权贵、居田论道的贫富观
皇甫谧一生远离官场,拒不出仕,居田论道,甘于清贫。
在《高士传》中,皇甫谧为 96 名高士做传,这些高让之士藐视权贵,不愿降节屈尊以事权贵,甚至面对皇帝的征召,也不改其志,拒不出仕,显示了独立的人格和自尊自信的精神。皇甫谧对这些高士、隐士、逸士、达士是非常倾慕的,他把这些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像他们一样藐视权贵,过着一种生活贫穷却精神富足的生活。
《晋书 ˙ 皇甫谧》中还记载了皇甫谧“不饯梁柳”的故事,这个故事典型地说明了皇甫谧对于权贵的态度。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用酒肉为他饯行。皇甫谧认为,当了城阳太守的梁柳和未当太守的梁柳没什么不同,时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对皇甫谧的规劝体现的是世俗观念中,人们对官员的敬畏。皇甫谧没有听从人们的劝阻,没有设宴为梁柳送行,显示了他不谄媚、不逢迎的行事作风和独立、自信的道德追求。
皇甫谧生活的年代,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的争斗让士人有朝不保夕之感,一部分士人采取不合作态度,行为放诞,以此排解失意与苦闷。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受教育的不同,皇甫谧对于阮籍、嵇康、刘伶等人的任诞与狂狷不以为然,但对于司马氏集团残杀嵇康等士人的行为,他一定愤慨无比,内心痛苦而又迷茫。皇甫谧在《释劝论》中说道,景元四年(263)相国晋王司马昭征召皇甫谧等37 人,到晋武帝司马炎登基,被征召的36 人,都赶到了京城,到新朝任职,有的官拜骑都尉,有的封爵关内侯,只有皇甫谧以患病为由,言辞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虽然皇甫谧温和而谦让,但在“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为拒绝与当权者合作刚刚被杀害的敏感时期,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幸运的是,皇甫谧并未被屠戮,也许魏亡晋兴,西晋朝廷想极力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吧。终其一生,皇甫谧都隐居不仕,居田论道并自得其乐。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独特理念;远离官场,甘于清贫的生活方式;身心愉悦、精神轻松的休养之道以及他对财富与贫穷的独到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三、流俗异趣、拒奢倡简的丧葬观
受魏晋时期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之皇甫谧作为医生所秉持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都促使皇甫谧成为薄葬之风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皇甫谧在逝世之前写下具有遗嘱性质的散文《笃终论》,集中体现了他的丧葬观。皇甫谧的丧葬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皇甫谧认为一个人从 60 岁开始就应该为身后事做准备,对死亡做理性规划。他指出,死生是天地的自然规律,生命的必然现象。按照古代的礼仪,人到 60 岁时就要开始预先置办寿具,不同年龄段(60 至 90 岁)的丧葬准备存在差异,但一个总的原则是以简朴的方式,节制而务实地处理身后事。
其次,皇甫谧认为人的死亡不可避免,人死后形销魂散,应该回归自然。他说,虽然人们贪恋生存,厌恶死亡,但是死亡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死亡让人精气衰竭,形体消散,灵魂失去。死亡之后,尸体埋入大地,肉体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形体与精神不离,是自然规律,尸体与土地合并,是返归本原。
第三,皇甫谧反对厚葬,提倡薄葬。他认为在世不能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死后没有必要以棺材使身体与土地隔绝。裹尸的衣衾会污染尸体,棺椁会阻隔人回归自然本真状态。他论证了薄葬理论的合理性,即若灵魂存在,则阴阳制度不同,厚葬器物无法满足黄泉庞大群体需求;若灵魂消亡,则陪葬品徒耗活人资源,更诱发盗墓风险。他进一步指出,用丰富的财物实行厚葬,会引导奸人盗掘坟墓、砍破棺椁、翻转尸体、割掉手臂脱取金环、剖破肠肚寻取珠玉。他认为薄葬才能让死者回归自然,避免损害生者利益。
最后,皇甫谧对自己死后的丧事、墓制、葬仪、祭礼作了周详的安排,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丧葬观。关于下葬时间:要晨死晚葬,夕死朝葬。关于棺材服饰:不做棺椁,不制新衣服,不加缠敛,不搞沐浴仪式。关于墓穴:选择一块荒地,挖一个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宽六尺的坑作为墓穴。关于随葬品:不要殡唅随葬物品,平生用物都不随葬,只放《孝经》一卷,表示不忘孝道。这种重视现实生活,不求阴间享受的丧葬观念,是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的表现。皇甫谧勇于冲破世俗的阻力,能够逃出传统思想的羁绊,确立流俗异趣、拒奢倡简的丧葬观,实为不易。
皇甫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勇于担当、经世致用的求实特质、以治疗伤病、解除疾苦为己任的悲悯品质和流俗异趣、拒奢倡简的生死观念,是留给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皇甫谧伦理思想的研究阐释力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和弘扬皇甫谧伦理思想中的有益成分,进一步挖掘其当代价值,促进我国伦理学和伦理教育的发展。
〔基金项目〕平凉市第九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课题(PLSKKT20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