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

作者

钱晶晶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650000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信仰、习俗与艺术等,是民族身份认同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在全球化浪潮以及信息大爆发的背景影响下,传统文化生态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民族文化也面临着被同质化、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国家、各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均应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本文将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出发,剖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构建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贡献力量。

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一)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文化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由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其蕴含着民族的丰富历史信息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因此,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有助于维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其能够通过共同的民族语言、信仰、节日以及习俗等,将整个民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强大的、坚定的民族凝聚力。与此同时,民族人民在保护与传承自身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加深民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同时,能够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与传承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多以学校的十年义务教育以及静态的展示与记录为主,如中小学课堂教育、博物馆收藏、文献整理等。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形式,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活态性与实践性,难以全面地、多元化地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难以激发年轻一代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以及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热情,进而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和活力不足问题。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不良文化)的广泛传播,对我国民族文化构成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究其原因:一是当代青少年对外来文化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且更易被新鲜、快捷的外来文化所吸引,进而减弱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的兴趣;二是国内商业行为中过多地运用了外来文化,忽略了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而出现了文化异化问题。

三、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民族文化开发,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必须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国人呈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保障。

首先,挖掘整理出更多的民族传承文化。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如通过全国范围的田野调查、文献整理等多种形式,收集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各种民族文化资源,以此来不断丰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还要对既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展示,让国人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1]。

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宣传部门等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重现各种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宣传、保护与传承提供保障。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或宣传民族文化,还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让民族文化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能够要新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

(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国家及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工作,以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首先,将民族文化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校应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学习本民族文化。学生在全面了解、学习本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之后,不但可以丰富其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民族文化保障与传承奠定了人才基础。另外,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还要注重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如通过设立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专业课程等,为国家和不同民族培养出更多的具备民族文化研究能力、宣传能力、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加强民族文化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环节。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民俗或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文化展览等,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民族文化学习和体验的平台,以此来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增强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提供保障。

(三)强化文化政策导向,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文化政策来确保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高效开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投入。国家与各地政府可通过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项基金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其被滥用或破坏 [2]。

其次,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通过法律手段来明确民族文化的法律地位和保护范围,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民族文化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我国各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各地政府应加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度开发,并通过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文化政策导向等实施策略来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亮,周倚帆 . 花瑶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 [J]. 文化学刊,2022(7):6 - 9.

[2] 刘亚夫 .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5b):121 -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