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舞蹈的文化传承功能与发展路径研究
李杰
永嘉县文化馆 325100
引言
群众舞蹈是以大众为主体的舞蹈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在城乡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大众娱乐与休闲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渠道。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群众舞蹈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显著转变,其作用已经从传统的自娱自乐扩展到精神文化建设、文化自信培育和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进程中,群众舞蹈因其普及性与参与性,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群众舞蹈作品存在内容空洞、缺乏文化深度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群众舞蹈活动甚至沦为形式化的表演,难以真正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探讨新时代群众舞蹈的文化传承功能与发展路径,不仅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群众舞蹈的文化传承功能
群众舞蹈承载着多重文化传承功能。首先,它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中国各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群众舞蹈通过简化、改编和再创造,使这些传统舞蹈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延续。例如,秧歌舞、藏族锅庄舞、蒙古族安代舞等在广场和社区中得到再现,不仅延续了民族特色,也让更多普通群众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其次,群众舞蹈是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播载体。许多群众舞蹈创作吸收了红色题材,通过形式多样的舞蹈作品弘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让革命传统融入大众文化生活。再次,群众舞蹈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公德和凝聚社区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广泛参与和集体表演,群众在舞蹈中体验合作与共享,潜移默化中增强社会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从而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有效方式。
二、群众舞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尽管群众舞蹈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舞蹈作品在动作编排和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导致舞蹈在文化价值上趋于浅层娱乐化。其次,商业化倾向在部分地区明显,舞蹈活动被过度包装为商业演出,削弱了其文化性和公益性。第三,群众舞蹈在文化深度挖掘方面存在不足,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娱乐功能,缺乏与地方文化、民族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导致文化传承功能未能充分体现。此外,在组织与管理方面,部分社区和文化部门对群众舞蹈的引导不足,导致活动形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和专业指导,制约了群众舞蹈健康发展的空间。
三、群众舞蹈发展的文化内涵挖掘路径
要充分发挥群众舞蹈的文化传承功能,必须在内涵挖掘上下功夫。首先,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民俗习惯中汲取创作灵感,将传统元素巧妙融入现代群众舞蹈之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例如,将传统节日舞蹈与现代广场舞结合,使舞蹈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富有时代气息。其次,应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创作更多体现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群众舞蹈作品,使之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再次,应深入挖掘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精神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舞蹈创作从单纯娱乐走向文化与价值的双重承载。通过强化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群众舞蹈才能真
正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四、群众舞蹈发展的多元融合与创新路径
新时代群众舞蹈的发展需要与多种艺术形式、现代技术和社会资源相融合,推动创新与突破。首先,可以探索舞蹈与音乐、戏剧、美术等多元艺术的跨界融合,提升群众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其次,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传播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群众舞蹈以新形式传播和展示,扩大受众范围,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感与认同感。第三,应推动群众舞蹈与体育、旅游、社区建设等领域的结合,使其不仅局限于广场娱乐,而是延伸为城市文化建设、地方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群众舞蹈能够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的功能。
五、群众舞蹈发展的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路径
群众舞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应当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制定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规范与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推动群众舞蹈的普及与提升。同时,应鼓励专业院团和高校艺术院系与社区合作,为群众舞蹈提供专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升整体水平。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推动群众舞蹈公益项目的发展,形成多方联动的格局。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群众在舞蹈活动中不仅追求身体锻炼和情绪愉悦,还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唯有在政策支持、专业指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合力下,群众舞蹈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
结论
总体而言,新时代群众舞蹈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而是承载着文化传承、价值弘扬与社会凝聚的重要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文化潜力,也要正视其在内容创新、组织管理和文化深度上的不足。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聚焦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多元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以及政策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以推动群众舞蹈实现从娱乐性向文化性、从自发性向制度化、从形式化向内涵化的转变。通过这些路径,群众舞蹈将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雪 . 乡土的呼唤:南疆乡村群众舞蹈的实践逻辑与困境 [J]. 中国舞蹈学 ,2024,(02):221-236+347-348.
[2] 罗艳 . 文化交融视角下群众舞蹈创作编排的理性思考 [J]. 大众文艺 ,2024,(19):12-14.
[3] 李昂 . 舞动幸福献礼春城—— 全省广场舞展演异彩纷呈 [J]. 参花 ,2024,(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