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融入水利水电管理的模式创新与效益评估
洪斌
九甸峡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定西 730500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水利防洪和发电、灌溉、供水的骨干水源工程之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传统的水利水电管理在考虑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忽视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面积的水利工程建设影响了河流的水文情势,破坏了河流生态,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有的区域还出现了生态退化。在全世界都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水利水电管理工作必须融入生态理念。
一、生态理念融入水利水电管理的模式创新
1. 生态调度模式
生态调度是水库在进行调度时,在满足水利水电工程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常规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水库蓄泄水的方式,对下泄的水流量、水位、水温等进行调控,满足河流生态系统基本需求,改善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生态调度模式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生态流量。生态流量,就是满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所需求的流量。当前,确定生态流量的方法主要有水文学法、水力学法、栖息地模拟法、综合法等方法。如水文学法就是依据历史水文资料,确定某一定保证率的流量为生态流量;栖息地模拟法就是通过模拟水生生物栖息地模型,模拟不同流量的栖息地适宜性,确定生态流量。在生态调度模式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峡工程实施生态调度后,有效改善了中下游生态环境。通过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抬高中下游河道水位,保证了行船和河岸居民用水;在鱼苗产卵期模拟自然洪水的发生过程,为鱼种的繁育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鱼种恢复和繁殖。
2. 绿色认证模式
绿色认证模式是通过建立对水利水电工程科学的绿色水电评价标准体系,对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进行评价认证,对达到绿色水电标准的工程授予绿色水电认证标识,引导、激励水利水电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水电评价标准,通常是针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生态环境是指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质等影响与保护等问题;社会经济是指水利水电工程对地方发展、就业、移民等问题;工程技术和管理是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运行效率、安全管理等方面。通过绿色小水电认证,引导小水电企业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获得评定的示范小水电公司提升了自身的形象和竞争力,带动了其余小水电公司,促进了小水电绿色发。我国也相应开展了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工作,制定了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评价指标与标准,授予符合条件的小水电站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
3. 生态补偿模式
生态补偿方式指的是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或是运行造成生态区损害的补偿方式,对受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或是运行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区域、群体或者生态系统进行补偿,实现生态建设者以及获益者的利益均等。生态补偿方式具体可分为财政转移支付、市场交易、项目扶持等方式。财政转移支付指的是对生态建设区域或是群体利用政府财政资金进行补偿;市场交易指的是以交易市场的方法对生态进行补偿,例如碳排放、水权交易等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对生态的服务价值进行补偿;项目扶持指的是以生态建设项目、产业扶持项目等方式对生态环境损害的区域或是群体进行补偿。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土地淹没、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对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补偿。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或是运行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的区域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资金支持,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等。同时,探索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对水资源的使用权进行分配和交易,对保护水资源权利者给予水资源使用权人的经济补偿,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4. 智能化管理模式
智能化管理模式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工作状态的实时分析、预测和实时控制,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智能控制和智能管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运行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质量。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中各种传感仪、监控设备的安装,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中水位信息、流量信息、水质信息、设备运行参数信息等的实时采集,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回传控制中心。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分析,寻找数据信息规律,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科学的决策基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工程设备进行智能诊断与故障预警,提高设备可靠率和维修效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生态环境流量下泄情况实时检测,保证生态环境流量达标;对水质进行实时预警,及时对水质进行保护。例如 : 部分大型水电站建设完成了智能化的管理平台 , 通过平台对电站内机组运行工况进行远程控制与优化调度 , 根据水情、电网负荷等对机组运行工况状态进行调整 , 提高电站发电效率 , 保障生态流量的有效下泄。同时 , 通过水质智能化监测系统对库区、下游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 为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生态理念融入水利水电管理的效益评估
1. 生态效益评估
生态效益评价以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保护效果为主要评价对象,生物多样性恢复情况、水质改善情况、水土流失治理情况、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通过建设前后的生态环境对比、建设前后与未建设前后的类似工程对比,评价生态理念植入后生态效益的增量值。例如:以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评价鱼类洄游通道建设效果;以水质指标对比评价污水处理设备效果。
2. 经济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评价除考虑发电效益、防洪减灾效益等水利水电工程传统经济效益外,还应考虑水土流失减少造成的土地退化和农业减产损失、水污染治理费用等生态保护带来的间接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带动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收入,综合以上因素,评价生态理念融入后工程综合经济效益。
3. 社会效益评估
社会效益评价是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生态文明理论的渗透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同时美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人民大众提高生活质量、生命的安全健康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地区社会发展的稳定,提高人民大众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的认识和支持程度。
三、结语
将生态理念应用于水利水电管理中是水利水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生态理念应用于水利水电管理中是一个长时间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究,不断完善,使水利水电行业在生态保护与工程效益的和谐发展中更进一步,更远一步地向前迈进,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凯, 魏建德. 基于生态理念视角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 , 2025(5):122-125.
[2] 何春 . 如何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J]. 水电水利 ,2019, 3(2):2.
[3] 张远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思路[J]. 水电水利,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