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杨翠
桃源县双溪口镇中学 415708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凝练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师需以其为纲设计教学,像在“确立人生目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与民族复兴同向的目标,培养政治认同与责任意识。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问题:一是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像部分案例、道德议题未能紧跟社会热点,学生难有共鸣。二是教学方法上,传统灌输式仍普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受抑。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迫在眉睫,这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核心素养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落实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政治认同维度通过引导学生认同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筑牢思想根基;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维度,分别从品德养成和法治意识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避免教学陷入“空泛说教”。
核心素养是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健全人格培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其应对成长挫折,形成积极心态,为终身发展奠定心理基础;责任意识通过社区服务、公益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者”转变为“社会参与者”,学会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壁垒,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构建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策略
(一)联结生活与素养,搭建认知桥梁
情境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需紧扣学生生活经验与核心素养目标,打破“案例与生活脱节”的问题。通过具象化、贴近初中生认知的场景,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共情中初步感知素养内涵,为后续知识学习与素养内化铺垫。尤其在“确立人生目标”教学中,情境需关联“政治认同”“健全人格”素养,引导学生从“自身迷茫”走向“理解目标与时代、个人的关系”。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确立人生目标”教学中,创设“初中生生涯困惑情境”:先展示七年级学生小宇的日记片段投影——“每天按部就班上课、写作业,看到同学说想当医生、律师,我却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觉得很迷茫”,让有相似感受的学生举手共鸣;再播放短视频,内容是航天工程师王叔叔回忆:“初中时在电视上看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杨利伟的身影让我震撼,那时我就暗下决心,要为祖国航天事业出份力,后来考上航天专业,一步步靠近目标”。随后提问:“小宇的迷茫你是否经历过?王叔叔的目标能坚持多年,关键在于他把目标和什么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在讨论中会自然发现“目标与兴趣、国家发展”的关联,既化解了对“人生目标”的抽象认知,又悄然渗透“政治认同”素养,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探究与主体,深化素养内化
活动是核心素养内化的“路径”,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自身能力与观念。在“确立人生目标”一课中,活动要围绕“目标分类”“目标落地”“目标调整”等知识点,结合“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素养。
以组织“人生目标实践工坊”活动为例,将学生分为 4 组,每组发放“目标探究任务包”,内含教材案例(李大钊“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名言卡片、当代“00后”乡村教师小李扎根山区、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读书梦的图文资料)与任务单。任务单明确要求:“1. 结合资料,讨论人生目标有‘个人层面’‘社会/ 国家层面哪些类型? 2. 以乡村教师小李为例,分析她的目标从‘想法’变成‘行动’,做了哪些具体事? 3. 若你设定‘期末提升数学成绩’的短期目标,会用什么方法避免它变成‘空想’?”各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引导:若某组只关注“考上好高中”等个人目标,就递上“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资料,提示“目标还能为社会做什么”;若讨论陷入僵局,就点拨“可从‘制定计划、定期检查’角度思考目标落地”。最后每组派代表分享,如第三组提到“每天做 10 道数学基础题,每周找老师批改1 次错题”,既掌握了目标落地方法,又在分析乡村教师案例时强化了“责任意识”素养。
(三)立足多元与全程,保障素养落地
评价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保障”,需打破“单一课后打分”模式,构建“过程 + 结果”“教师 + 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要紧扣核心素养,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其情感态度、能力发展。在“确立人生目标”教学中,可构建分层评价体系。
一是过程性评价,设计“人生目标学习评价表”,从“目标认知”(能区分短期 / 长期目标)、“合作参与”(主动分享、倾听组员观点)、“家国意识”(能联系社会需求谈目标)三个维度,在小组讨论、分享环节实时记录,课后给出评语,如“在分享‘个人目标’时,你提到‘想成为社区志愿者,帮老人用智能手机’,体现了对‘平凡目标价值’的理解,责任意识很强”。二是结果性评价,开展“模拟生涯小答辩”,学生用 3 分钟阐述“初中阶段目标及实施计划”,回答“若目标没达成,你会怎么做”,教师结合“目标可行性”“挫折应对能力”评估“健全人格”素养,学生自评“是否清晰表达目标意义”、互评“计划可借鉴之处”,全方位保障素养培养效果。
结语
核心素养培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目标,“确立人生目标”一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唯有以课标为纲,打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教学环节优化、学生主体激活与多元评价保障,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未来教学中,需持续结合学生生活与时代需求,创新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价值观塑造、能力提升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武鸿钧 .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J]. 新智慧 ,2022(12):87-89.
[2] 欧阳中华 . 初中文言文阅读情境教学研究 [J]. 中华少年 ,2020(8):2.
[3] 张建.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