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蔡欣 苏科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护理学院 重庆 400000;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室 重庆 400000
一、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政策战略与产业基础优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首要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政策战略地位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和四川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产业基础方面,成渝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等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两地医疗机构资源丰富,医疗服务能力突出,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支撑和应用场景。
(二)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支撑
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第二大优势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储备方面。该区域拥有多所高水平医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研发创新实力雄厚。陆军军医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机构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成渝两地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研资源,在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人才资源方面,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多所院校开设了生物医药、健康管理等专业,为产业发展持续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创新活力。
(三)区域协同与融合发展潜力
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第三大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区域协同效应和产业融合潜力。川渝两地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协同发展机制,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园区建设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两地共同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推动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和流通协同,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高效衔接。在产业融合方面,成渝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动" 健康 +′′ 模式创新发展,促进大健康产业与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同时,该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数字医疗、智能健康设备等跨界融合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现实挑战与问题
(一)产业协同与集聚度不足
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区域协同发展不够深入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尽管两地政府已建立合作机制并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但“许多企业仍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效率。全国人大代表蒋凌峰指出,尽管成渝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两地的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产业能级仍不够高,产业链条较短,创新研发未形成强大合力。园区产业能级不够高、区域协同发展联结机制尚未完全打通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这种分散化发展状态导致资源难以优化配置,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能力与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虽然该地区拥有较强研发实力,但“产学研用衔接协同不足”是显著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能力较强,但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尚未形成。在药品审评审批方面,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成渝地区在申报、审批、监管、流通等环节存在落后之处,致使产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此外,药检机构的生物制品批签发能力不足,导致临床试验样品检验周期较长,严重制约了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进度。
(三)人才政策与资源要素支撑乏力
人才短缺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是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第三大挑战。“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一大瓶颈,难以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达地区相比,成渝地区在人才培育和引进、创新资源分配等方面需要更多支持。虽然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但在高端人才和专业化人才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加强。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成渝地区大健康产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提升。
(四)审评审批与市场准入壁垒
成渝地区在审评审批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方面也存在明显障碍。与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申报、审批、监管、流通等环节有落后的地方。这致使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缺乏审评审批分中心也影响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上市效率,使得本地创新产品难以及时推向市场。此外,医保谈判机制和医疗机构采购政策也对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形成了一定限制,影响了企业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成立由川渝两地政府牵头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统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重点推进产业布局优化,明确和成都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侧重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医疗器械生产等领域,成都则可聚焦医学服务、健康管理等方向,形成互补发展格局。同时,要共建共享创新平台,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科研设备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二)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能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设立大健康产业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全链条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快速审查、确权和维权通道。特别要提升药品审评审批能力,争取设立国家药品审评检查分中心,缩短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上市时间。建立区域性伦理委员会,实现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提高临床研究效率。
(三)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完善人才引育体系,实施大健康产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支持本地高校加强生物医药、医学工程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强化金融支持,设立大健康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开发适合研发型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改善市场监管环境,建立适应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的监管模式,推行柔性监管和沙盒监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专业物流体系,完善冷链物流设施,保障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安全。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破除地方保护,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互认互通。
基金项目:2021 年度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21NDYB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