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理扎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路径研究

作者

吕亚辉 陈思贝 楚含 木苹

1. 大连理工大学 2. 武定县近城小学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大理白族扎染作为中国扎染艺术的重要分支,于 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古老工艺,以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料和独特的缝扎技法闻名,其 " 青白二色 " 的视觉特征与 " 蝴蝶纹 "" 鱼纹 " 等图案符号,承载着白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扎染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3 年统计数据,掌握完整扎染技艺的传承人平均年龄达 63 岁,40 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 15% ,技艺传承呈现明显的 " 老龄化 ""断层化" 趋势。

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获取 12 位扎染传承人、8 家企业主和 5 位设计师的一手资料;运用参与式观察记录周城村等扎染作坊的生产流程;结合 2018-2023 年大理扎染产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创新点在于:首次提出 " 生产性保护指数 " 评估体系;系统梳理扎染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构建" 文化基因- 技术创新- 市场接受" 三维发展模型。

二.大理扎染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

1 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

大理扎染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唐代樊绰《蛮书》中已有"白叠布"(即扎染布)作为贡品的记载。南诏大理国时期,扎染技艺趋于成熟,形成了以周城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区。明代《大理府志》详细记载了 " 染采纹绣 " 的工艺流程,清代扎染制品通过茶马古道远销东南亚。20世纪80年代,大理扎染迎来复兴,产品出口日本、欧美等地,鼎盛时期周城村" 户户有染缸,家家出扎染"。

2 文化符号与社会功能

大理扎染是白族 " 女性文化 " 的重要载体。调研显示,传统社会中扎染技艺的传承遵循 " 母传女 " 模式,女孩从 12 岁开始学习,出嫁时的扎染嫁妆数量是衡量新娘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宗教层面,扎染经幡是白族本主信仰的仪式用品,其蓝色象征天空与神灵。当代语境下,扎染技艺成为大理文化认同的视觉符号,2018 年 " 大理扎染技艺 " 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预备名录项目。

三.大理扎染艺术的当代传承现状

3.1 生产组织形式与产业规模

当前大理扎染产业呈现 " 三元结构 " :一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主要分布在周城、喜洲等传统村落,约占总量的 65% ;二是合作社模式,如 " 蓝续 " 等社会企业组织农户统产统销,占比 25% ;三是现代化工厂,如 " 璞真 "" 扎染坊 "等品牌企业,占比 10% 。产业规模从 2015 年的 3.2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8.7%,直接从业人员约 2 万人,间接带动就业8000 余人。

3.2 传承人现状与技艺传播

对大理州公布的 37 位各级扎染传承人分析发现:年龄结构上,60 岁以上占 62% ,40-59 岁占 29.7% ,40 岁以下仅 8.1% ;传承方式上,仍以家族传承为主(占 67.6% ),师徒传承占 26% ,院校培养占 10.8% 。值得关注的是,大理大学等地方高校已开设扎染选修课,每年培养约 200 名基础人才。数字化传播取得一定成效," 抖音 " 平台 # 大理扎染 # 话题播放量达 3.2 亿次,但深度内容不足,多为碎片化展示。

3.3 面临的突出问题

传承断层危机:年轻一代学习意愿低,周城村35 岁以下从事扎染者不足 5% ,多数青年选择旅游业或外出务工。

机械化冲击:仿扎染数码印花产品以价格优势(仅为手工 1/5 )抢占市场,导致部分作坊转向代加工。

四.大理扎染艺术的创新实践与案例分析

4.1 材料技术创新

“植物染+”成为研发热点.

案例 1 :某企业与云南农大合作开发 " 板蓝根 - 艾草 " 复合染料,赋予织物抗菌功能,产品溢价达 300% 。

案例 2 :采用纳米纤维素改性棉布,使扎染图案精度提升 40% ,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些创新既保留了天然染料的环保特性,又拓展了功能性应用场景。

4.2 设计语言转化

设计师通过" 传统纹样现代表达" 实现文化转译。

案例 3 :品牌 "SHANG XIA" 将蝴蝶纹解构重组,应用于现代廓形服装,亮相巴黎时装周。案例 4 :家居品牌 " 璞素 " 用扎染渐变效果营造新中式空间,单款窗帘售价超 5000 元。调研显示,经过设计提升的产品毛利率可达 ,远高于传统产品( (30-45% )。

4.3 跨界融合应用

扎染技艺突破纺织领域.

案例 5 :某汽车品牌将扎染纹理应用于内饰设计,开创 " 工艺 + 工业 " 新范式。

案例6 :数字艺术团队" 分号 C′′ 用算法模拟扎染晕色效果,生成NFT 作品拍出3ETH。这些尝试虽存在争议,但为技艺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大理扎染艺术" 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 的辩证关系。实践证明,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需要坚守文化基因内核(如天然染色、手工温度),同时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建议未来研究关注以下方向:扎染技艺标准化体系建设、代际传承激励机制设计、碳足迹评估与环境友好型工艺改进。随着 " 新中式 " 美学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大理扎染有望从区域非遗升级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 IP,为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现代化转型提供 " 大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金少萍 . 绞缬的世界 : 白族扎染缝扎技法和纹样图案研究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

[2] 李东红 . 大理扎染技艺的历史流变与文化阐释 [J]. 民族艺术研究 ,2021, 34(3): 45-53.

[3] 张海超 . 白族扎染纹样的符号学解读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1(2): 89-95.

[4]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2022 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R].2023.

[5] 大理白族自治州统计局 . 大理扎染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8-2023)[Z].2023.

[6] 王莹.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