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作者

张笑妍

山东女子学院

清教主义的出现最早源于欧洲的宗教改革。加尔文主义在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中形成了后来清教主义的神学基础。在英国,清教主义最终形成了一场庞大的政治运动,而流传到北美的清教主义构成了美国思想和文化的源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英国清教主义在北美的延伸,但新大陆的严酷和新环境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新颖性。进入北美后,由于他们面临的环境复杂且特殊,清教主义的思想和教义经历了反复的替代或修正,许多方面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美国的清教主义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而更像是一个融合了神学、哲学和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因而,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更是深远而深刻的。从教条信仰、世俗精神和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看,清教主义不仅塑造了美国的宗教和文化氛围,还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清教徒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文学表达方式,对美国文学的基调和风格更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清教主义的教条信仰源于其对《圣经》的极端解读,原罪、预定论以及神的绝对主权是其核心内涵。纳撒尼尔·霍桑的《撒旦的诗歌》是一部典型的体现清教主义教条信仰的作品。小说的背景设定在17 世纪初的清教徒社会,海丝特·普林因婚外情而被判定为“罪人”,她被迫戴上象征耻辱的红色字母“ A ”。霍桑通过这部作品探讨了“原罪”与“救赎”这两个清教主义的核心概念。海丝特的行为违背了清教徒的伦理标准,然而她的悔过和最终的内心救赎让读者看到清教主义信仰中的赦免和救赎的可能性。海丝特的经历反映了清教徒社会对原罪的极度恐惧以及对救赎的渴望。霍桑通过海丝特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清教徒社会对罪恶的高度警觉和惩罚,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教条信仰对个人命运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白鲸》中命运、神意与人类的反叛也尤为凸显。亚哈船长代表了对神意的质疑和挑战,认为上帝将自己的命运掌控于一只白鲸之中,他希望通过复仇战胜命运,最终实现对神意的反抗。在清教主义的信仰体系中,“预定论”往往意味着一切命运都由上帝来决定,这个观念贯穿了整个作品。亚哈船长虽然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但最终却无法逃脱神的安排,这种深刻的命运悲剧体现了清教徒文化中的宿命论和人类在面对上帝主权时的无能为力。《白鲸》将这种宗教命运和个人挣扎的主题提升到文学的高度,揭示了清教徒思想在面对命运与神意时的复杂心理。

其次,清教主义不仅强调宗教信仰,还强调世俗精神中的勤劳、自律和道德责任。清教徒认为个人在世俗世界中的成功应当通过勤奋工作和自律实现,这种世俗精神影响了美国社会及其文学中的许多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体现,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体现的美国梦与清教精神。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对美国梦和清教主义世俗精神的现代解读。小说中的主人公盖茨比代表了美国梦中的理想化人物,他通过不断努力奋斗和积累财富,试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赢得爱人黛西的心。盖茨比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清教徒对个人努力和责任的重视,他的成功故事折射出清教主义中提倡的勤劳、节俭和自我奋斗的世俗精神。然而,他最终的悲剧性死亡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反映了清教徒世俗精神中追求物质成功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盖茨比的奋斗精神虽然充满了清教主义的勤劳精神,但其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方式却暴露了清教主义世俗精神的局限性。

在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展示了清教主义世俗精神中的个体主义和自我奋斗的思想。惠特曼强调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通过自我奋斗和努力,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惠特曼的诗歌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清教主义中提倡的个体责任与奋斗精神,他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去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草叶集》中的个体主义不仅是对清教徒世俗精神的呼应,也与惠特曼本人对美国精神的独特理解密切相关。惠特曼的诗歌提倡每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思想反映了清教徒追求物质成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惠特曼在作品中通过对自然和个人的叙述,提倡与上帝的和谐关系,并强调自我奋斗和独立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清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注重对罪与罚的严格审视,强调个人的自我约束和道德责任。在清教徒看来,个人的行为不仅关乎灵魂的救赎,也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尤其是在探讨个体道德冲突、罪与罚、以及社会规范时,清教主义的道德框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白鲸》中,亚哈船长的复仇心态代表了道德失衡的极端表现,虽然他的复仇行为是为了追求正义,但是却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成为了一种自我毁灭的冲动。亚哈船长在追求复仇的过程中,忽视了他作为船长和领导者的责任,也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道德尺度。通过亚哈的悲剧揭示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亚哈船长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船员的死亡和自己的灭亡,这一结局体现了清教主义道德观念中的“罪与罚”思想。在清教徒社会中,道德行为是获得救赎和社会认同的基础,亚哈的道德偏离和复仇行为的失败,象征着清教主义伦理中的自我约束与悔过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从教条信仰到世俗精神,再到伦理道德观念,清教主义不仅塑造了美国文学中的主要主题,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通过分析《撒旦的诗歌》、《白鲸》、《了不起的盖茨比》及《草叶集》等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教主义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影响了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它不仅仅是美国文学早期的一种文化背景,更是影响美国文学发展的一种深层动力。在美国早期的发展中,清教主义促进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使人们严格自律并齐心协力。在美国国家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清教主义的目标反映了人们的矛盾性和精神追求。这就是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成为美国人民性格和美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教主义的基本思想已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价值体系、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传统,并持续延续。随着后期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清教主义所传达的思想无法准确反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也无法解决人们内心的痛苦与绝望。更严重的是,清教主义已经成为摧残人性的一只恶魔。因此,许多作家开始通过人物正面或侧面的方式积极地批判清教主义。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清教主义。

参考文献

[1] 埃尔伍德·约翰逊. 清教徒对美国文学的影响[M]。芝加哥,伦敦: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 乌尔巴纳,1979

[2] 齐夫,L. 美国清教主义:新世界的新文化 [M]。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73.

[3] 常耀信 . 美国文学简史 [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 程爱民,邵怡 . 论美国清教主义及其文学中的若干问题 [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汤仁甫,郝凤乔 . 清教主义与早期美国文学特色 [N].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6.

[6] 王振宇. 浅议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J]. 成功期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