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小学美术与音乐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及案例研究
杨晓玲
成都市双流区龙池学校 610200
小学美术与音乐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对于美育课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经过初步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教师可以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美术和音乐的综合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防止对某个领域的理解片面化。同时可以克服单一化课堂的局限性,通过“听觉 - 视觉互动”激活学生的艺术感知,加强他们综合美学的能力。不同的创作形式也可以补充学生的艺术才能,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通过促进艺术的共性、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意识,真正落实“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进行主题融合教学
主题融合是在课堂上围绕同一主题,将音乐和美术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歌词内容进行理解,同时使学生获得更为奇妙、震撼的艺术体验。先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欣赏音乐为学生提供灵感,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既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又为学生提供实际创作的机会,让音乐课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课堂。
例如,在五年级《祖国山河美》这课中,由于本节重点讲解展现祖国山河的中国艺术,介绍了相关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高远、深远、平远的运用。但是简单的语言描述并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可以让中外展现山河的艺术绘制进行对比教学,将中华艺术中蕴含的祖国山河意境美与国外相关艺术的等比例还原进行讲解。同时,将中国这类艺术以黑色为主和国外相关艺术色彩绚丽,主要凸显风景美感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意境的特点以及用最简单的笔触去勾勒出最宏大的场景。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了解到了展现祖国山河的中国艺术的特点,更认识到世界相关艺术的进程。
二、进行美术和音乐作品的赏析对比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相似主题或情感表达的美术和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听觉和视觉艺术带给人的不同体验。让学生对比音乐和美术作品表达情感的相似性和差别,对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特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促进对“美’的全方位感知。
例如,在《层林尽染美如画》这课中,由于这一章节主要讲述描绘层林浸染的中国绘画介绍这类绘画的题材分类,并且对比不同画的表现手法,让学生体会画家的情境和心情。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类绘画意境,让音乐与其融合。可以播放《秋湖月夜》,以悠扬的旋律映衬出层林的绚烂灵动,又或者在写意层林的作品时,可以搭配《山居秋暝》,借助秋日山林的清幽特性,映衬出这类绘画的意境。借助音乐的旋律,为画作增加意境氛围。这样在课程讲解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描绘层林浸染的中国绘画的意境。通过不同主题的音乐旋律,赋予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画家的风格和心境。因此,进行美术和音乐作品的对比鉴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和音乐对于抒发情怀的不同表达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对比感悟能力。
三、开展跨学科融合的项目活动
围绕真实的情景主题,对美术和音乐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分组行动,主要分为“美术设计”和“音乐创作”两个小组,“美术设计”组制作宣传海报,并且规划舞台效果,“音乐创作”组负责创作音乐和展示。围绕同一个主题分别进行艺术创作,最后的成果可以以节目汇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收获创作的成绩感,培养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在项目推进中,两组学生要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从筹备到展示的跨学科实践。
例如,在《民族团结情》这课中,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和凝聚各民族文化情谊,这时可以将美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将美术课程中各民族特色元素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彰显,怎样进行创意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声乐以进行融合,让学生在进行创作思考时,以民族文化为基本。这样讲,美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实现项目的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使美育课堂的成果具象化。
结论: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美术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二者的融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运作 [2]。将美术作品的视觉元素与音乐的听觉元素相结合,可以使音乐和美术的表达效果相互促进,便于小学生对艺术表达进行深刻的理解。通过美术和音乐学科通过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提升小学生美育修养的教学实践。教师应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丰富跨学科融合的表现形式,满足小学生艺术培育的发展需要,为“以美育人”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 陈婷婷 . 新课标下小学音美融合课的教学探索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13):72-73+114.
[2] 曹 藉 文 . 小 学美 术 与 音 乐 跨 学 科 教 学 的 实 施 方 法 [J]. 琴童 ,2025,(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