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德美共生: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及实践成效

作者

杨晓玲

成都市双流区龙池学校 610200

当前小学阶段教育面临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转型,学生不仅需要在美术课堂上对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而且还要依托美术作品这一载体,对学生的德育和美育进行协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美术课堂上获得综合的成长。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德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性,而美育则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联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其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美术学科教学活动方案。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1.1 课程融合设计:构建德育与美育双螺旋课程体系

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和美育的融合需要教师构建协同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将德育和美育教学要求进行融合,并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学科的基础上增进德育与美育素养。融合课程的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明确不同的德育和美育培养方案,确保双螺旋课程体系实施的可行性,让学生的德育和美育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在四年级《家乡风景》这课中,本文的主要内容围绕家乡的标志性建筑展开。课程学习时需要学生主动观察了解并总结家乡的地域文化,并通过建筑特点、人文情怀以及历史故事等等描述全面的家乡风景。因此,首先使美术与语文结合,让学生一采访的形式去了解家乡的人文情怀,再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借助美术功底,让学生利用美术素养去描绘心中的家乡风景。这样不仅使得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使得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加深,为今后吧家乡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1.2 教学方法创新:情境化与实践性并重

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展德育和美育融合教育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直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德育和美育的培养要求,难以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德育和美育融合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例如,在二年级《好玩的水墨》这课中,简单的 PPT 展示和空洞的水墨文化讲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课堂质量。因此,这课更加注重情境化教学,只有让学生亲自实践,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将水墨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实践,利用水墨创作画作,感受水流之中墨水的游动,体会动态的东方美学。为降低成本,提高课堂效率和保障学生的安全,教师还可以采取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水墨创作情景,利用学生的主观意识去控制,这样课堂效率提高又避免了成本材料的选入。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加注重情景化与实践性并重,促进美与协同教学。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成效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构建德育和美育协同教育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通过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而是能够在美术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德育和美育的内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且,无论是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在德育和美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下,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获得了成长,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获得了成长。

例如,在五年级《未来家圆梦》这课中。教材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理想,更是呼吁学生参与进来。因此,这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加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教师在课程讲解时,从历史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民族英雄,体会民族情谊。逐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让学生加入到未来家园的建设中,让美育与德育共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在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通过机制构建与实践探索,二者实现了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美育以艺术为媒介,为学生打开感知美、创造美的窗口,激发其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德育则赋予美育以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理解真善美,塑造健全人格。实践中,二者协同育人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使美术课堂成为滋养心灵、传递正能量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刘雪. 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现状研判及实践路径 [J]. 大众文艺 , 2024, (23): 138-140.

[2] 孙雪 . 与德同行 以美育人——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研究[J]. 吉林教育 , 2023, (28):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