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赋能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构建与实践验证

作者

杨晓玲

成都市双流区龙池学校 610200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即能够在观察、想象、创作的过程中摆脱窠臼、成于一己。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受限于资源、教师以及评价的制约,很难保证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的发挥。人工智能的视觉识别、生成式模型、仿真模拟等技术工具能够解决这种个性化的问题,弥补传统美术课堂中的缺陷。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重视美术与生活的关联、“观察—想象—创作”进程的重视为小学 AI 课堂的展开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基于人教版小学美术课堂内容,本文就 AI 赋能的小学美术课堂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并举例验证了AI 课堂能够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

一、借助AI 图像生成工具,拓展创意表达边界

AI 图像生成工具可将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简单草图转化为具象图像,帮助他们突破绘画技能限制,聚焦创意本身。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构思画面元素,再通过 AI 工具实现多种风格的呈现,让创意从“抽象想法”变为“可视方案”,进而激发更丰富的想象。

以《我画自己》这一课为例,教材引导学生观察自身特征,画出独特的自画像 。在传统课堂里,学生常常因为绘画技巧不够,没办法画出“自己特别的发型”“最有特点的小酒窝”等创意。教师可以利用 AI 工具,让学生先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模样,说“我的头发卷卷的像小弹簧,眉毛弯弯像月牙,脸蛋上有个小酒窝”,AI 就会生成基础图像。之后学生再提出优化的要求,比如要求“让卷发颜色更金黄些”“酒窝变得更明显”,最后自己手绘补充细节,比如给画像添上喜欢的发饰、画上专属小表情 。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用考虑技巧问题,能更专心地展现自己独特的样子,把自己的特点通过创意与绘画结合呈现出来

二、利用AI 智能评价系统,优化个性化反馈

教师的传统艺术评价多以主观评价为主,难以做到言之有物,个性化不足。利用 AI 智能评价,依托图像识别来对作品的配色、造型结构、元素创意等进行量化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结合教师的质性评价,是“技 + 文”的反馈,引导学生了解创意思考的改进。

例如《我和朋友》要求学生用线条、色彩描绘与朋友相处的场景,展现互动的生动氛围。AI 评价可先识别学生作品中的线条类型(如曲线、折线、平行线 ),然后分析在画中的适配性。例如,AI 工具反馈“用流畅曲线表现牵手互动很温馨,但表现奔跑动态时折线可更干脆”。教师结合AI结果进一步指导。“你用重复短线表现朋友衣服的纹理很细腻,若在背景用弧线勾勒天空,画面会更具故事感”。这种“量化 + 质性”的反馈,既让学生清楚创作优势与不足,又保留了对友情场景的独特想象,助力创意生长。

三、创设AI 虚拟情境,丰富审美体验维度

虚拟情境技术可以生成立体的美术或历史环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术教材、历史文化文本或美术作品等中,通过沉浸式体验产生多维审美图式,实现有感性素养的创新积累,突破了传统学习空间的局限,能够使抽象化的美术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学生对美术以及生活有更多的认识角度。

《好玩的水墨》这一课聚焦于水墨工具的特性与学生趣味创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渗透等独特效果。借助 AI虚拟情境,教师可搭建“水墨奇幻庭院”。学生能够通过简易的VR 设备,“触摸”不同含水量毛笔在虚拟宣纸上留下的笔触,观察浓墨、淡墨交融形成的渐变层次。体验后,学生可能萌发出“用枯笔水墨表现树皮纹理,再以淡墨晕染出树下光影”的创意,把抽象水墨技法转化为灵动的个性化画面。

四、通过AI 跨学科融合,拓展思维联想广度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科学、语文、信息技术等,不同的学科,进行跨界整合,将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 AI 的整合优势进行传递,给学生创造的途径提供更丰富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通过 AI 的优势,让学生利用 AI 的数据搜集的优势进行分析,通过 AI 的数据来收集学生所不了解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并激发学生艺术创作上的灵感。

在《宣纸的故事》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宣纸的特性和文化价值,用美术形式展现它的魅力。在跨学科教学里,AI 可以整合科学课“材料特性”知识,生成宣纸的制作流程动态示意图,可以呈现出檀皮、稻草等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抄造等造纸的一步步的工序,展现这些原材料怎样能转化成“薄如蝉翼、韧而能润”纸张的科学原理。学生创作时,能够自然融合科学认知和艺术表达,绘制“古法造纸作坊”,用细腻线条表现抄纸竹帘纹理,这体现科学知识;用淡雅色彩渲染晾晒宣纸时,阳光洒在纸张上的温润氛围,这充满艺术想象。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为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教育提供新的方法手段,用“智能画图”“智能评分”“模拟环境”“交叉学科”等方法解决小学美术教育中想象力不丰富、评价不够客观、生活体验不丰富的难题。从以上人教版教材案例应用结果分析,人工智能为小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学生在作品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和思考方法;同时人工智能与美术老师的联合,使得人工智能保障技术效率,而美术老师将人工智能的人文温度结合,使得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又不失美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需要进一步契合教育情境,防止人工智能一味替代人为教育、替代教师,使人失去自由和创作热情。最后,教师还是应该坚持“立人”为主导,以 AI 为辅助的方法解决小学美术创新思维问题,而不能以“AI”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促进小学美术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持久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人工智能和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艺 . 人工智能时代的美育创新路径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21(5) :89-93.

[2] 周晓虹.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析[J]. 基础教育参考,2020(12) :45-47.

[3] 陈明 . 生成式 AI 在小学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2023(3)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