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梯机械设计对舒适度与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赵彬
戈尔电梯( 天津) 有限公司 天津市
一、引言
在现代建筑中,电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传统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常因机械设计的局限,导致舒适度欠佳、稳定性不足,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新型电梯机械设计理念的涌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曙光。从创新的导轨设计到智能的减振系统,新型设计从多维度提升电梯性能,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平稳、舒适的乘梯环境,对推动电梯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二、新型电梯机械设计对舒适度的影响
2.1 导轨系统设计
新型导轨在材料选择上更为考究,采用高强度、低摩擦系数的合金材料,如含钼、铬的特种钢材,相比传统钢材,摩擦系数降低约 20%-30% 。这使得轿厢运行时摩擦力大幅减小,震动与噪音随之降低。同时,新型导轨在制造工艺上精度更高,直线度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确保轿厢运行平稳,减少颠簸感,极大提升乘客舒适度。例如,某高端写字楼采用新型导轨的电梯后,乘客反馈运行噪音明显降低,乘坐体验更为安静、平稳。
2.2 曳引系统设计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在新型电梯中广泛应用。其具有高效节能、低噪音、高转矩密度等优点。与传统有齿轮曳引机相比,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减少了齿轮传动带来的噪音与振动,运行噪音可降低 10 - 15 分贝。而且,其精确的速度控制能力,能实现电梯启动与停止的平滑过渡,避免了传统电梯启动时的顿挫感与停止时的冲击感,让乘客在乘梯过程中感觉更加舒适。
2.3 减振系统设计
减振导靴作为电梯减振系统的关键部件,在新型设计中得到极大改进。采用特殊合成橡胶或高分子弹性材料制造的减振导靴,弹性模量与阻尼特性经过优化,能有效吸收轿厢运行时产生的振动能量。例如,某品牌电梯采用新型减振导靴后,轿厢垂直方向振动加速度有效值降低了 30%-40% 。
三、新型电梯机械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
3.1 结构强度设计
新型电梯在轿厢与框架结构设计阶段,便引入 ANSYS、ABAQUS 等先进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百万级网格划分对结构受力状态进行仿真模拟,精准定位应力集中区域。针对轿厢底部承重面、立柱与横梁连接节点等关键部位,采用梯度强化设计 —— 在核心受力区增加材料厚度达 15%-20% ,并通过激光焊接工艺消除传统螺栓连接的应力薄弱点。材料选择上,除高强度铝合金外,T8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使整体结构重量减轻 40% 以上,而抗弯曲强度提升至传统钢材的 2.3 倍。某 300 米超高层建筑的实测数据显示,采用该设计的电梯在 10 级强风工况下,轿厢横向摆动幅度控制在 ±3mm 内,较传统设计减少65% ,即使遭遇突发载荷变化,结构变形量仍保持在弹性范围内,充分验证了新型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优势。
3.2 平衡系统设计
智能平衡系统突破传统配重模式,搭载 32 位高精度称重传感器阵列,能在 50ms 内完成轿厢载荷 0.5kg 级精度的检测,并通过磁悬浮驱动的动态对重模块实现实时调节。系统内置的 PID 自适应算法可根据电梯运行速度、加速度变化自动修正对重补偿量,当轿厢载荷从 10% 跃升至 90% 额定载重时,平衡响应延迟不超过 0.3 秒。某商业综合体的运行数据对比显示,该系统使电梯运行时的不平衡力矩峰值从传统设计的 800N⋅m 降至 300N⋅m 以下,轿厢垂直方向的低频振动( 1-5Hz )幅值降低 58% ,水平方向摆动频率从 0.8Hz 降至 0.3Hz 以下,完全避开人体敏感振动区间,既提升了运行稳定性,又间接优化了乘坐舒适度。
3.3 控制系统设计
新型变频调速系统采用矢量控制技术,将电机转速控制精度提升至±1rpm ,配合 16 位 D/A 转换模块实现转矩输出的平滑调节。在加速阶段,系统通过预设的 S 型速度曲线,使加速度变化率控制在 0.5m/s3 以内,避免传统梯形曲线导致的冲击;减速阶段则引入轿厢载荷反馈,自动调整减速斜率,确保不同载重下均能实现理想的制停效果。位置控制方面,采用绝对值编码器与激光测距双重定位,平层检测精度达到 ±0.5mm ,配合永磁同步门机的 0.1mm 级位移控制,实现了轿厢地坎与楼层地面的无缝对接。某测试塔的极限工况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在 -15∘C 至 40% 环境温度波动下保持稳定运行,速度控制误差始终小于 2% ,即使突发电网电压波动 ±15% ,仍能维持运行参数的一致性。
四、新型电梯机械设计实例分析
4.1 某品牌高速电梯
该高速电梯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导轨采用 T1100 级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成型,其抗拉强度达 3800MPa ,密度仅为钢材的 1/4,通过特殊编织工艺使导轨截面惯性矩提升 50% ,在 20m/s 高速运行时仍能保持 0.05mm/m 的直线度精度。曳引系统搭载的 200kW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采用稀土钕铁硼永磁体与水冷散热结构,额定转速达 3000rpm ,配合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调速模块,可在0.1 秒内响应轿厢载荷变化并修正曳引力矩。实测数据显示,该电梯在 18m/s 运行速度下,通过气动力学优化的轿厢外形使风阻降低 35% ,配合全包裹式隔音轿厢(隔音量达 42dB),运行噪音控制在 38dB,垂直振动加速度峰值仅 0.12m/ s2 ,水平方向摆动幅度 ⩽±2mm ,在 800 米超高层建筑中实现 45 秒直达顶层的高效运行,且全程无明显失重感。
4.2 某无机房电梯
这款无机房电梯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将 110kW 驱动主机、PLC 控制系统与能量回馈装置整合为 1.2m×0.8m×1.5m 的紧凑型单元,通过侧置式悬挂装置固定于井道侧墙,节省机房空间达 100% 。L 型导轨采用 6061-T6 铝合金挤压成型,导轨翼缘宽度增加至 120mm ,与轿厢导靴的接触面积比传统 T 型导轨提升60% ,配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导向组件,导向精度达 0.1mm/m⨀ 。多级减振系统包含三级缓冲:导轨支架采用天然橡胶隔振垫(阻尼系数 0.25)、轿厢底部安装空气弹簧(固有频率 1.5Hz )、导靴内置磁流变液减震器(响应时间 5ms )。
4.3 某智能电梯
该智能电梯的动态平衡系统由 24 点分布式称重传感器(精度 0.1kg )与磁悬浮对重单元组成,通过 5G 实时传输载荷数据至边缘计算节点,经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 0.08 秒内完成对重补偿量计算,使不平衡力矩始终控制在额定值的5% 以内。控制系统搭载深度学习芯片,通过分析过去 12 个月的乘梯数据,可提前 15 分钟预测交通流高峰并调整运行策略,如早高峰时段自动进入群控调度模式,候梯时间缩短 40% 。轿厢内部采用梯度吸音棉(降噪系数 0.8)与微孔铝板组合吊顶,配合变频通风系统(风速 0.3m/s±0.05m/s ),营造出 35dB 的静音环境;稳定性方面,其双冗余安全回路(响应时间 10ms )与三维姿态传感器(采样率 1kHz)的组合,可在发生 0.5∘ 倾斜时立即触发保护机制,实际运行故障率仅 0.02 次 / 万次运行,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65% ,在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复杂使用场景中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
五、结论
新型电梯机械设计在提升电梯舒适度与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导轨、曳引、减振等系统的创新设计,到智能平衡、先进控制等技术的应用,都为电梯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可知,新型电梯在运行噪音、振动控制、平衡性能、平层精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用户带来了更优质的乘梯体验。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电梯机械设计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持续满足人们对电梯舒适度与稳定性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电梯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孔凡新 . 垂直升降电梯的新型机械防坠落机构方案 [J]. 集成电路应用 ,2021,38(01):80-81.
[2] 张建 , 吴茂森 . 新型电梯机械式自动门设计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0,(23):252-253.
[3] 原建业 . 一种新型浅底坑电梯嵌入式一体化轿底架 [J]. 中国电梯 ,2024,35(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