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后戏剧时代“元宇宙影像戏剧”:融合创新的艺术新路径探索

作者

万鑫

四川传媒学院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动因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戏剧艺术步入后戏剧时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巨大变迁,在信息爆炸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剧观众群体逐渐萎缩,年轻一代对传统戏剧形式兴趣淡薄,戏剧市场份额不断被新兴娱乐方式蚕食。同时,戏剧创作也遭遇创新瓶颈,传统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难以满足当代观众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亟待突破与革新。

探索元宇宙影像戏剧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艺术发展角度看,它为戏剧创新提供新路径,丰富戏剧表现形式和内涵,有助于推动戏剧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从观众体验角度出发,能满足当代观众对新奇、多元、沉浸式娱乐体验的追求,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戏剧,扩大观众群体,为戏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元宇宙影像戏剧的发展还能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带动相关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后戏剧时代的研究由来已久。20 世纪 70 年代起,欧美剧坛兴起后戏剧探索浪潮,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 1970 年宣布“离开剧场”,开启后戏剧实践,拓展了戏剧的哲学与实践意涵,引发戏剧观念变革。1999 年,雷曼出版《后戏剧剧场》,系统梳理后戏剧剧场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其打破以文本为核心的结构,强调舞台各元素的独立性与平等性。此后,诸多学者围绕后戏剧剧场的特征、创作方法、美学意义等展开深入研究,为后戏剧时代的戏剧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元宇宙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近年来,元宇宙成为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后戏剧时代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后戏剧剧场进行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国内对元宇宙的研究也紧跟国际步伐,在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国内对于元宇宙影像戏剧的研究同样存在不足,多为对个别作品或演出活动的评论,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在艺术特征、创作规律、审美价值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跨学科融合研究也不够深入。

二、后戏剧时代与元宇宙影像戏剧的理论剖析

2.1 后戏剧时代:内涵、特征与变革脉络

2.1.1 后戏剧时代的界定

后戏剧时代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戏剧以文本为核心,遵循固定的叙事结构和表演规范,强调叙事完整性和结构严谨性,观众被动欣赏演出。而后戏剧时代,戏剧核心地位被削弱,在新兴媒体冲击下,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其时间范围大致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在形式上,打破舞台空间限制,将演出空间拓展到各种场所,甚至进行线上展演;在内容上,不再以讲述完整故事为主要目的,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类内心世界的挖掘,强调舞台各元素的独立性与平等性,演出文本在演出过程中生成。

2.1.2 后戏剧时代的戏剧特征

后戏剧时代的戏剧文本呈现碎片化特征,不再追求传统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通过拼贴组合不同元素,让观众自行构建意义,挑战观众传统审美习惯,为戏剧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如孟京辉的先锋戏剧作品常常运用这种碎片化文本。

舞台呈现的多媒体融合是后戏剧时代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后戏剧舞台,融合投影、灯光、音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元素,呈现丰富多样的场景和视觉效果,打破传统舞台空间限制,创造出逼真、奇幻的戏剧世界,为观众带来全新视觉体验和艺术魅力。

2.2 元宇宙影像戏剧:概念、特点与艺术创新

2.2.1 元宇宙影像戏剧的定义

元宇宙最早源于 1992 年的科幻小说《雪崩》,是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具有时空性、真实性、独立性、连接性等特性。戏剧是综合性舞台艺术,通过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呈现故事、表达情感。

元宇宙影像戏剧具有跨媒介、高度开放性和生成性、社交性等独特属性。它融合多种媒介特点,打破艺术形式界限;情节和结局根据观众参与实时生成,每次演出都不同;观众可在虚拟空间中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交流互动,拓展戏剧社交功能。

2.2.2 元宇宙影像戏剧的特点

沉浸式体验是元宇宙影像戏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融入戏剧虚拟世界。与传统戏剧中观众与舞台保持距离不同,在元宇宙影像戏剧中,观众戴上 VR 设备,可 360 度全方位感受戏剧氛围,通过空间感知技术,其动作能实时影响在虚拟空间中的视角和位置,与剧中人物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虚拟与现实融合是元宇宙影像戏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它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现实世界元素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映射到虚拟空间,为戏剧创作提供丰富素材;虚拟世界元素也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融入现实世界,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视觉体验,拓展戏剧表现空间和创作可能性,使戏剧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三、元宇宙影像戏剧发展趋势与挑战

3.1 元宇宙影像戏剧:全球发展态势与挑战

近年来,元宇宙影像戏剧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技术应用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元宇宙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为创作和呈现提供强大支持,使创作者能突破传统舞台限制,创造丰富多样的戏剧场景和角色。

然而,元宇宙影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技术成本高昂,创作和演出需要大量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支持,限制了其普及和发展;技术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有待提高,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卡顿、延迟等问题,影响观众体验;内容创作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部分作品过于注重技术展示,忽视戏剧的故事性和思想性;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有待探索,观众对其认知度较低,缺乏有效的盈利途径。

3.2 技术支撑:科技赋能戏剧新变革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三维虚拟环境,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在VR 戏剧演出中,观众可全方位感受戏剧场景,与演员深度互动,增强戏剧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在戏剧表演中,可将虚拟角色、道具等与现实舞台相结合,创造虚实相生的效果,拓展戏剧表现空间。VR 和 AR 技术在戏剧领域的应用案例不断涌现,它们在营造沉浸式戏剧空间和增强观众互动体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3 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戏剧场景和角色的数字化复制,为观众呈现高度逼真的虚拟戏剧场景,还可对演员表演进行数字化复制,为戏剧表演增添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在戏剧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可辅助剧本创作,为编剧提供灵感和市场导向;在表演辅助方面,帮助演员更好地诠释角色;还可应用于戏剧制作和运营环节,实现精准的舞台效果呈现和个性化的营销推广。

四、后戏剧时代“元宇宙影像戏剧”的可行性分析

4.1 突破传统戏剧的时空限制

传统戏剧受舞台物理空间制约,场景呈现和转换受限,演出时间固定,剧情发展节奏单一。元宇宙影像戏剧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无限拓展的虚拟戏剧空间,可呈现各种奇幻、宏大场景,打破时间限制,观众可自主选择观看时间,剧情可多线程发展,为剧情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与戏剧的互动性和粘性。

4.2 拓展戏剧的表现形式与叙事方式

元宇宙影像戏剧在表演形式上引入虚拟演员,实现真人与虚拟演员互动表演,为表演带来更多可能性。在舞台美术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打造逼真、奇幻的虚拟舞台场景,舞台道具可实时变化和交互,增强舞台美术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在叙事结构上,采用非线性叙事和观众参与式叙事,激发观众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主动性,使戏剧更贴近观众需求和喜好。

4.3 观众需求与市场潜力

当代观众审美观念和娱乐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渴望主动参与艺术作品,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娱乐体验。元宇宙影像戏剧的沉浸式和互动式体验精准满足了当代观众的需求,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情感联系和参与感。从市场潜力来看,元宇宙影像戏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具有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途径,还能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作者简介

万鑫( 1991- ),性别:男,籍贯: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现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文学等相关研究,参编《迈斯纳方法训练》文集,创作川剧剧本《飞夺泸定桥》,论文《溯本求源,寻川剧文学之美》在文旅中国等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