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育人实践

作者

杨肖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 四川广元 628000

引 言: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数学课程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其思政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当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思政元素“贴标签”、育人目标“碎片化”等问题,亟须建立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实施框架。

一、中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误区

(一)思政标签化

在当前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化阶段,将思政教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术语的机械植入,这种倾向在数学例题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应用题题干中直接套用“某爱国企业”“模范工人”等固定表述,却未能建立这些词汇与数学知识内涵的实质性关联。正如《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相关文件所指出的“要避免贴标签、两张皮现象”,这种生硬嫁接不仅割裂了数学逻辑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性,更使得思政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计算“爱国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时,往往只关注数学运算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对企业爱国行为背后经济规律和社会价值的深入探讨,导致思政元素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性内容。

(二)内容割裂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需要遵循“数学为体、思政为用”的基本原则,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使价值引领如盐化水般融入知识体系。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思政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婧 . 中职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J]. 亚太教育 , 2025, (03):148-150.

[2] 黄旭升 . 中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探究 [J]. 教师 ,2024, (35): 42-44.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直接影响了育人效果的持续性,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时序安排和内容衔接两个方面。以三角函数教学为例,不少教师习惯于在知识讲解结束后单独播放一段与行业模范相关的视频资料,这种“数学知识 + 思政补丁”的教学模式使得价值引导与专业教学形成明显的时空隔离。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数学思维培养与职业素养塑造的契合点,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图像时,本可结合建筑行业测量精度要求来阐释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却因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而错失育人良机。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既不符合“全过程育人”的基本要求,也难以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认同。

(一)开发“职业情境-数学问题”双维案例库

二、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实践路径

构建与专业课程相衔接的数学教学案例库,关键在于把握职业需求与数学知识的交汇点。依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中“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教师应当深入企业调研典型工作岗位中的数学应用场景,提炼具有教学价值的真实问题。案例设计需遵循“真实性、典型性、教育性”三原则,将专业技能要求与数学思维培养有机融合。以机电专业为例,在讲解齿轮传动比计算时,可创设某企业技术员优化变速箱设计的职业情境,通过计算不同齿数组合的传动效率,引导学生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工艺精度上,更蕴含在数学计算的严谨性中。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案例的梯度设计,基础模块侧重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如物流专业的装箱优化问题;专业模块突出岗位核心技能,如会计专业的复利计算模型;拓展模块则关注跨学科综合素养,如电子商务专业的数据分析案例。每个案例都应包含明确的工作任务书、数学建模指引和职业规范提示,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悟职业价值。

(二)设计“做中学”项目式教学框架

项目式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天然的实践载体,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链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函数单元教学为例,可针对商贸专业设计“网店促销方案优化”项目,将函数单调性、最值理论与促销策略制定相结合。项目实施分为四个递进阶段:首先通过分析双十一销售数据创设问题情境,其次将复杂任务分解为价格函数构建、利润计算等子任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折扣方案的经济效益,最后引导反思数学工具在商业决策中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当脚手架搭建者的角色,通过提供行业标准参考、组织方案论证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函数模型中蕴含的量变与质变规律。特别要注意控制项目难度,确保任务复杂度与中职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相匹配,如机械专业可设计“零件加工误差统计分析”等基础项目,避免因数学障碍冲淡思政教育效果。

(三)建立“三位一体”发展性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需要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评价模式。参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精神,应当构建涵盖数学素养、职业能力和思政表现的多维评价体系

[2]。以立体几何教学为例,在设计“仓库货架空间利用率测算”实践任务时,可制定包含几何知识应用准确度、测量方案可行性、团队协作有效性等指标的 rubric 量表。其中数学素养权重占 60% ,重点考察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准确性;职业能力占 30% ,评估方案是否符合行业安全规范;思政表现占 10% ,关注学生在任务中展现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评价实施应采取“教师观察 + 学生互评 + 企业导师反馈”的多元方式,如在测量项目中进行“安全规范执行度”的现场观测,在小组汇报环节设置“解决方案社会效益”的互评指标。这种评价方式既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又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其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