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林静雯
泉州台商投资区第十实验小学
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育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家庭是学生最初的生活场所,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在育人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相统一,家校要形成育人合力,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应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有效的家校合作沟通是落实有效德育的重要措施。
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家长得到指导,更好地教育学生
家长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早也是陪伴最多的教育者,家长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校协同育人在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讲座、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改变经验论和情绪论的教育观,配合学校德育,在平时的教育中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给家长营造良好的家教环境,增强德育实效。
2.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
学生的发展受到家庭背景、家庭氛围、成长经历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仅仅依靠课堂观察很难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家校沟通,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中的表现及家庭期望,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及方法,教师不仅做到对症下药,而且能够借助家长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策略
1.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是实现德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前提。小学阶段自控力、认知力还都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来说,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行为准则,避免产生教育目标的冲突与错位。学校应当努力实现多元化、多向化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沟通频率和质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德育活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家庭里的反馈,形成连贯性与整体性。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班主任负责制实施的“家校信息传递机制”,告知家长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家长教育期望;通过网络平台微信、钉钉等组建“家校交流群”,发布信息、下达相关任务、解决家长诉求;在学期初、中、末设置“分阶段德育座谈会”,总结阶段目标达成情况,收集家长建议并细化德育计划。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德育上才能“同一方向、迈共同步伐”,学生的德育才能同向同行、达成一致。
2.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支持
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品性养化的根基,但当前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经验式教育或者情绪化教育,不利于学生正确行为方式的养成。学校是学生在小学期间德育品性养化的重要场所,学校要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树立教育观念,学会管教学生,学会教育方法,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补充和衔接的工作。
例如,学校每学期定期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举办“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如何与孩子沟通”“在家校配合中如何角色定位”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家庭德育水平;定期请心理专家、德育骨干教师做“家庭德育讲座”或“网上直播”,解决家长的亲子困惑;举办“家教分享会”。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育人经验、取长补短……这些都有利于家长转变育儿观念,从“自发育儿”到“科学育儿”,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3. 推动家校共育活动多样化
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是小学德育的拓展延伸,它能让德育目标从外在走向内在,从内化走向学生能感知和体验的日常性行为。形式更多样、主题更多元的道德活动比起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道德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学校应在德育设计中融入家庭参与机制,将家长与学生共同纳入活动体系中,让他们在活动实践和体验中深化道德感知、内化道德认知
例如,围绕德育开展的“亲子志愿服务日”活动,以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社区卫生扫卫生、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价值意义;开展“家庭文明礼仪展示周”活动,设置如“早安问候”“用餐礼仪”“邻里相处”情境体验任务,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讲述家庭文明礼仪行为,一起展示文明家庭;推进“家风家训进课堂”活动,请家长讲述家族故事、家风传承,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活动的开展方式新颖,是家庭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德育观念的形成。
结束语:
小学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协同努力,家校合作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和育人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为其持续提供有针对性的德育支持,通过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共育活动形式,提供良好育人环境、为学生发展助力。今后,应不断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长协同参与质量,使小学德育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 熊师 .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学德育实践 [J]. 智力 ,2023,(35):120-123.
[2] 罗 婷 . 家 校 共 育 视 角 下 小 学 班 本 德 育 活 动 实 施 路 径 [J]. 智力 ,2022,(30):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