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防控
陈奕鹏
湖北精实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其中风险管理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与防控,探讨了在不同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及其防控策略。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帮助降低项目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等不确定因素,确保项目按预定目标顺利完成。本文提出了一些基于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与协同机制的风险防控策略,以期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风险识别;风险防控;项目管理
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和复杂性增加,项目的造价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降低项目成本、控制工期、保障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竣工到验收的各个阶段,风险的发生具有多样性和跨阶段性。因此,如何在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防控,已成为项目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是全面了解项目隐伏风险的第一步,只有精准辨认风险,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段。
(一)项目立项阶段的风险识别
在项目立项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风险主要源自项目可行性分析和初步预算的准确性,若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实施得不够充分,或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里的数据误差较大,也许让错误的投资决策出现,进而引起项目预算不合理,项目预算出现偏差也许会引发资金短缺,严重时甚至可能令项目无法顺利实施,影响整个工程的资金后盾。因此,立项阶段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时应特别关注市场调研的全面性与数据可靠,保证项目在启动之前已明确预期成本与潜在资金需求,此外,合适的预算制定和细致的项目统筹也是规避资金难题的关键,项目管理者要充分考量项目的规模区间、技术要求及可能的外部转换,算出合理、可实施的预算。
(二)设计阶段的风险识别
设计阶段的风险主要关乎设计变更和设计缺陷,这两个因素一般对项目预算造成显著影响,设计变更也许是由设计失误、施工状况的改变、项目需求的调整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设计变更不仅可能引起额外的设计涉及成本,还可能引起施工方案的重订,进而影响到工程的造价高低。此时设计方案的健全性、可行性以及跟施工方案的契合程度尤为要紧,项目管理者要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方案的各个细节实施风险评估,确保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因设计不科学之处或技术的缺陷问题点导致过多的重新作业或修正。此外,设计阶段进行风险识别时还应顾及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防止不合理设计或设计欠缺引起项目成本过度上升,因而需要保证设计方案充分验证及技术可行性分析[1]。
(三)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
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里风险最集中的阶段,施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有施工工艺变更状况、劳动力供应不足现象、材料价格起伏情形、施工质量问题之类等,这些因素直接关联到工程的进度、质量跟花销,在项目施工中,项目管理者必须高度留意施工进度与预算间的偏差,及时察觉可能影响成本的隐性风险情形。若施工过程里碰到劳动力不足或材料价格变化,项目的预算也许超出预期,此外施工质量欠佳也时常造成返工与材料浪费,进而引发额外费用的上升,为了更恰当地识别这些风险,项目管理相关人员必须严格监察施工现场,确保施工队伍具有充足的技术水平及阅历值,且施工材料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可稳定有序,同时施工阶段的外部隐患,诸如政策改变、环境情形等,也宜被纳入风险评估范围,实施预判与预防规划。
二、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风险防控
采用科学的风险防控手段,能在不同阶段切实减轻风险对项目造价的干扰,防控手段需结合各阶段特质,利用灵活多样的途径实施干预。
(一)项目立项阶段的风险防控
在项目步入立项阶段,首先要开展周全的可行性研究,保障市场调研与数据收集的有效水平,为后续预算编制提供可靠佐证,通过收集市场数据、掌握行业趋势及风险要点,保障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操作性,开办严格的预算审查机制,保证项目的初步预算恰当,防范过度预算或资金缺口问题的形成。在预算审核阶段中,需全面考量项目的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及资源分配,弱化预算误差,可以引进风险评估工具以及项目管理软件,通过对历史数据跟市场走势的分析,实行动态跟进与预测,马上察觉潜在隐患,调整项目走向,保障项目在资金及资源方面的可持续性[2]。
(二)设计阶段的风险防控
设计阶段是项目风险管理里的关键要点,在这个阶段里,严密的设计方案审查核定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保障设计方案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可行性,项目管理关键人员应定期跟设计单位交流,查看设计进展,减少设计变更的出现次数,从基本源头把控设计风险。此外应于设计的环节中充分思索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可行性与工期部署,保证设计方案可以在预算范围里实施,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也应精准评价项目可能碰到的技术瓶颈,防止设计超出实际施工合理的条件范围,拟定一套完善的设计变更审批流程,可有效阻止频繁的设计变更引发预算失控或工期延后,保障项目平稳开展。
(三)施工阶段的风险防控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执行环节里最复杂的阶段,其风险防控关乎多个领域,在此阶段应格外开展施工合同的管理,合同需阐明工期、质量标准、成本管控相关条款以及违约职责,实现双方权责、义务清楚化,为了更有效地管控项目风险,项目管理相关人员应在施工阶段开展实时进度监督,及时察觉进度滞后或成本超出等问题,加大对施工质量的把控,防范因质量问题引发的返工、材料浪费等不必要资金耗费,与此同时应针对材料价格波动实施精准把控,尽早查找到市场波动引发的潜在危机,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方案,保证项目预算不超预估水平[3]。
(四)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
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需要各阶段的分别防控,还得设立一个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控与预警流程,采用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以系统形式进行项目全周期的实时管控,数据平台会把来自各阶段的风险信息整合,采用智能分析模型开展数据处理及分析,即时辨认潜在的风险成分。采用实时预警方式,项目管理者可得到关于项目前行、预算执行、质量把控等方面的全面数据助力,帮助其做出更高效、更精准的判罚,依照风险预警的信号,管理者可采用相应的调节方式,防止潜在风险扩大扩散,保障项目按精细方案结束,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还应囊括对项目团队的辅导与培育,以增进他们对风险的辨析和应对水平,通过按一定周期的风险评估会议和培训课程,团队成员可学习到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途径,由此在日常工作中更高效地鉴别与处理风险。
总结:
在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风险识别和防控是保证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项目管理者应在立项、设计、施工等各阶段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随着科技的进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风险管理手段将为工程造价管理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未来,工程项目管理应更加注重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在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控制和降低风险,从而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梁俊晖.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24(29):67-69.
[2] 徐静.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3,11(5):85-87.
[3]周淑琴.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风险识别及预防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3(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