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体育教学中对“见习生”的组织管理有效性策略

作者

郑义

陕西省靖边中学 718500

引言

在常规体育课程里,有着因各类原因没办法参与集体训练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被列为见习生。不过,在实际情况中,存在着一些主观上不想参与体育活动、以生病作为借口逃避训练的“假见习”学生。《体育与健康》这门以促进高中生体质提升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属于必修课程。不管是因为健康问题而成为见习生的学生,还是那些“假见习”学生,都会由于态度方面的问题,错过良好的集体训练时机。要怎样减少见习给学生带来的“损失”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进行全面的考虑,在课堂上进行精心的实施,尽可能防止“假见习”现象的出现,并且做好见习生的管理工作。

一、体育见习生的概念

因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不能按时参与体育锻炼从而选择见习的体育“见习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上以“观察”等方式,主动思考以实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进而达成学习目标,获取所需知识。

然而,在学校体育里,那具备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身体的充分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能增强其体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提升体育素养,还可培养品德和意志品质。这意味着,体育技能得经由实际锻炼才能够提高,仅凭借“看”是没法掌握的。所以在“见习”期间,教师对于“见习生”必须展开合理的管理与组织,避免“见习生”错过锻炼的机会。

二、见习产生的成因剖析

( 一) 身体原因

在体育课相关情形中,因疾病、外伤、女生生理期等因素致使无法参加体育课的状况颇为常见,这种状况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经一两周的调整,即可恢复正常体育活动。然而,针对患有严重疾病从而无法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学校极少提供专门的体育康复课程,这类学生通常只能以跟随班级“见习”的方式参与体育相关事宜。

(二)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

天性活泼好动的高中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怀有喜爱之情。然而,存在部分学生,他们对体育运动认识不足,秉持着不参加体育活动就能避免生病的想法,故而对体育课持有可上可不上的态度。有些体型偏胖或体质较弱的学生,对体育锻炼心生厌烦,缺乏兴趣。另外,还有些学生反感体育教师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方式,对体育课缺乏正确认识,总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逃避,甚至直接选择旷课。

(三)被动“见习”

有着调皮学生的每个班级,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自身学习不积极且影响他人,致使教师有时不得不采用惩罚方式,安排他们进行的“见习”,属于被动“见习”。在体育课上,那些未穿运动服的学生,也会被安排“见习”。

三、体育教学中对“见习生”的组织管理策略

(一)帮助学生明确“见习”概念

因见习生问题未妥善处理,许多同学存有一种误解,即觉得“见习”等同于向老师请假,不必参与运动训练,仅报备就行,这明显误解了“见习”的真正意义。针对真正需见习的学生,教师应按体育课教学目标、任务及要求,做好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以此让他们明确目标、调整心态;对于“假见习”的学生,要持续进行思想教育,严格要求,绝不容忍,教师必须坚决抵制这类行为。当然,处理过程要有分寸,既不能因未考虑客观原因而错怪学生,也不能过度宽容使个别学生心存侥幸。在“见习”进程里,教师针对学生,以恰当方式引导其形成对各类见习情况的正确认识与处理方式。对于已步入青春发育期的高中生,教师针对处于生理期的女生,要提供专门的生理健康指导。处于生理期的女生,为有助于生理期身体调节并保障身体健康,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二)了解见习生的基本情况

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前,教师对于每位学生实际状况的全面掌握是必要的,且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与班级管理制度,对请假制度予以严格规范。先讲学生请病假这一情况,学生请病假时,请假条的提交必不可少,同时教师对请假学生名单的登记工作要做好,这样能在后续课堂中随时跟进。再说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合理见习计划。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学生,教师对其病情要深入了解,必要时批准请假,并且依据这类学生体质特点设计针对性教学活动。至于患有严重疾病或肢体受伤的学生,适宜教学服务的提供应尽量做到。

对于学生请假数量较多且真假难辨的情形,教师采用将请假学生集中安置于教室,并详尽记录请假学生名单及其原因的方式,旨在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参照。这种教学方式,有着让教师能够把更多精力投放至整体教学之中的优点,同时具备确保真正有需求的学生获得充分休息的特性,还拥有使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作用。

(三)基于实际,灵活安排“见习”

鉴于“见习生”状况存在多样化,其中不乏厌学、逃课的学生这类情形,故而针对学生见习的各异原因,我们应对“见习生”的活动做出合理调整。

1. 存在部分可参与“见习”的环节。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的学校体育课程,与竞赛项目相比,教学中体能训练占比相对小些,因而见习生也能参与其中。像课程前半段与后半段开展基础教学时,“见习生”需和全班同学一同聆听讲解、观看示范,仅在进行高强度训练的情况下,才可不参与集体活动。这要求教师与学生纠正“从头看到尾”的错误认知。

2. 小强度的自主练习开展。青春期孩子天性好动、爱玩。因而,教学里教师可为见习生提供像篮球、排球、足球这类训练器材,让他们于一旁开展小强度活动。只要教师顾及此点,除去个别完全不锻炼或对体育运动毫无兴趣的学生,多数“见习生”都会乐于参与。研究表明,适度的自主训练具有可行性,且会受学生欢迎。

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见习这一情形总体而言较为常见。不过于教学实践过程里,并非每次见习皆具备合理性,此状况会对教师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产生影响。鉴于此情形,教师对于见习生的存在不可忽视。所以需及时针对学生展开引导与管理工作,避免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之外游离,使他们能够清晰认知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并且依据见习生的实际状况,为他们做出更恰当的安排。

参考文献:

[1] 杨 丽 . 体 育 课 上 见 习 生 的 管 理 [J]. 青 少 年 体 育 , 2015(10):2.DOI:10.3969/j.issn.2095-4581.2015.10.049.

[2] 丁楠. 创新素养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中见习生的安排[J]. 2021.

[3] 李庆九 . 感悟”见习生”的体育教学 [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4):2.DOI:10.3969/j.issn.1005-5843.2014.04.081.

[4] 刘晶 , and 代友荣 .“浅谈体育课对“见习生”的组织与管理 .”#i{ 现代交际 : 下半月 } (2011).

[5]吕玲娟.体育课中的“特殊群体”——“见习生”[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 2019.DOI:CNKI:SUN:KXZC.0.2019-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