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倾向的反思与育人目标重构 

作者

王珏 王东峰

河南开放大学 河南省郑州市 450016

引言:

目前,伴随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从“仅具备单一技能的类型”转变为“技能与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既要求毕业生可以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同时也需要其具备职业道德、沟通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然而,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依旧存在“过于看重技能培养,而轻视素养培育”的倾向。院校将技能培训作为核心目标,却忽略对学生素养的培育,其结果为,毕业生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操作,但由于职业素养不够,难以在较长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出现“就业相对容易但留岗却较为困难”的情况。对危害与成因展开深度反思,并重塑科学的育人目标,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育人质量、满足产业的具体需求具备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也能为高职教育的变革提供方向上的引导。

1 高职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倾向的成因分析

1.1 社会需求误读:过度关注“即时上岗能力”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对“产业需求”的理解方面出现偏差,将“企业需要的可以迅速投入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错误解读为“只需要开展技能培养,不必关注素养培育”。其一,受到“短期就业导向”的不良影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将“就业率”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认为“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就业时更具优势”,所以将各类资源都集中用在技能培训方面,借助“短期技能快速提升”的方式助力学生尽快找到工作,却忽略“素养对于长期职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其二,企业反馈存在偏差:部分中小型企业在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时,仅着重强调“技能达到标准”,并未向学校传达“员工素养欠缺引发的管理难题”,使得学校错误认为“企业并不看重素养”;其三,社会舆论引导有偏差:部分媒体过度宣扬“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依靠技能获得丰厚薪资”的事例,并未提及相关的素养内容,加深“技能至上”的社会认知,在不经意间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向技能培训的方向偏移。

1.2 教育理念偏差:混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对自身的定位方面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情况,其将“职业教育”简单等同于“技能培训”,忽略“教育”的育人特性,使得育人的目标变得狭窄。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其一为“工具化”的育人观念: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出‘会操作的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管理者将技能培训作为核心内容,却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以及综合能力的培育;其二是教师专业观念存在局限: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企业一线岗位转型的,其自身拥有扎实的技能水平,然而却缺少“育人意识”,其认为“自己的职责仅是教授技能,素养培育与自己没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会更侧重于技能的传授;其三是对“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素养属于‘软实力’,在短期内看不到实际效果,而技能培训则可以‘立竿见影’”,因此,在资源分配以及精力投入方面,其会优先保障技能教育,将素养培育作为“可有可无的附加项目”。

2 高职教育育人目标的重构路径

2.1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技能- 素养”融合课程

破除技能课程与素养课程间的屏障,构建呈现“协同融合”特点的课程体系,促使素养培育贯穿技能学习的整个进程。其一,对课程比例作出调整:提高素养课程的学时占比,并且将其纳入“必修课”的范围,开设“职业素养与专业应用”“岗位沟通技巧”等融合课程,将相关的素养要素融入技能教学中;其二,深入推进课程内容的融合:在技能课程中嵌入体现素养的模块,添加与岗位有关联的素养内容,达成“学习技能、培育素养”同步开展的效果;其三,研发项目式的融合课程: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依托,设计具备“技能任务 + 素养目标”特征的项目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技能任务的同时实现相关的素养目标。

2.2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素养渗透式”教学场景

对“技能教学与素养教学彼此分离”的模式予以改变,借助情境模拟、案例教学、项目实训这类途径,使素养培育融入到每一项教学环节中。其一为情境模拟教学:在开展技能教学期间,设定“素养挑战情境”,要求学生在达成技能任务的同时,运用素养能力解决问题,教师借助点评强化学生对于素养的认知;其二为案例教学融合:在技能课程中引入“与素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素养的重要意义;其三为在实训环节强化素养考核:在进行技能实训时,教师不仅检查技能成果,还通过“观察记录表”对学生的素养表现加以记录,并且在实训结束后进行点评,促使学生重视素养的养成。

2.3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技能 + 素养”双维度评价

破除“仅以技能考核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构建具备科学性的“技能与素养相结合”的双维度评价体系,以此引导教师与学生重视素养的提升。首先明确素养评价的相关指标: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对应的岗位具体要求,拟定具有可实施性的素养评价标准,并且将每一项指标细致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其次是丰富评价的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素养评价过程中合理分配各个评价主体占据的权重;最后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将素养评价的结果与奖学金的评定、就业的推荐以及技能等级的认定相互关联起来,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素养与技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可定期依据产业岗位需求动态优化评价指标,及时向师生反馈评价结果以补齐短板,确保双维度评价切实推动素养与技能协同提升。

2.4 强化校企协同:引入企业参与素养培育

企业作为人才素养的终极检验方,应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间达成深度的协同合作,让企业可以在人才素养培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参与其中,以此保证人才培育的目标可以与岗位实际需求相匹配。其一,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素养标准: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处于一线的管理者以及技术骨干等人员参与到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中,明确相关素养的具体要求内容,保证人才素养培育工作不会偏离岗位实际情况;其二,在实习环节强化素养考核:当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期间,企业导师除了要对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给予指导外,还需要详细记录学生在素养表现情况,并且将其反馈给学校,学校则要将企业给出的评价纳入到学生最终的素养成绩评定中,形成“学校负责培育 - 企业负责检验”的完整闭环。

结语:

高职教育存在的“重技能、轻素养”偏向,虽然在短时期内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然而却忽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从长远角度考量,此种情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育人目标的重新构建应当以“技能与素养协同培育”作为关键核心,借助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校企之间的协同合作等方式,打破技能与素养相互割裂的局面,促使素养培育可以全面融入到育人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郭晓娟 . 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体系运行现状及经验分析[J]. 科技风 ,2021,(20):159-160.

[2] 王普 . 探析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J]. 陕西教育( 高教 ),2021,(06):69-70.

[3] 叶小建 . 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技能与工匠精神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