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作业助学”路径新探索
韩蕾
武汉市景新学校 430070
作业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 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保障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从作业设计、类型、批改等多方面提出明确建议,为作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我校聚焦“作业助学”的有效路径,探索出“诊断、融合、创编”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旨在通过科学的作业设计,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助推器。
一、诊断中优化作业助学
作业诊断是实现精准助学的前提。通过系统分析学情、教材与作业本身的匹配度,针对性调整作业内容与形式,可使作业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切实提升助学实效。
(一)诊断课堂作业,推动作业课堂化
市级统一配套教辅材料《课堂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双减”背景下,其有效使用直接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习质量。我校教师通过诊断学生学情、教材目标及作业题型,将《课堂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实现“前置使用、参照使用、优化使用、分层使用”的课堂化改造。
以五年级《松鼠》一课为例,基础练习部分被前置作为预习检测,学生通过完成关联词填空、课文内容辨析等习题,提前梳理课文基础知识,课堂上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内阅读练习则作为阅读教学的参照,教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分析“松鼠外形描写”的语言特点,助力文本理解;课外阅读中关于“白颊长臂猿”的练习,被用作课后复习巩固,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探究,如基础层完成词语搭配,提高层分析动物行为特点。这种课堂化处理使作业与课堂教学无缝衔接,大幅减少了课后作业量。
(二)诊断共性问题,实现作业精准化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杜绝机械重复作业,倡导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性作业。我校教师通过收集学生课内外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如字词错误、阅读逻辑混乱、标点使用不当等),组建教研组进行专题诊断,分工编制校本化“微题精练”。
三年级上册“微题精练”针对学生“民族文化认知模糊”问题,选取课文中“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的语段,设计词语搭配、句式运用等习题,精准强化相关知识点;五年级“字词闯关”则聚焦易错字词(如“茅亭”“韵味”“懒惰”),通过注音、听写、语境运用等分层练习,帮助学生攻克薄弱环节。“微题精练”以“小而精”的特点,实现了“靶向治疗”,有效提升了作业的针对性。
(三)诊断个体差异,促进作业趣味化
学生在学习速度、思维方式、兴趣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统一化作业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教师通过诊断学生个体学情,设计层次性、弹性化、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体验学习乐趣。
在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中,教师将传统仿写作业改编为“星级任务”:一星任务提供图片提示(如枫树、田野),引导学生填空式仿写(“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叶子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二星任务给出中心句(“它把金色给了田野”),让学生自主拓展细节;三星任务则完全开放,鼓励学生想象“秋天的雨把颜色分给菊花、果园”等场景,自由创作。这种设计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了阶梯,基础薄弱的学生能获得成就感,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挑战更高难度。
二、融合中活化作业助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新视角。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与多种能力,作业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训练,而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促进综合素养发展的载体。
(一)学科知识融合,拓展作业维度
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存在天然联系,将语文作业与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合,能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学习体验。在三年级“童眼看世界”跨学科任务中,教师以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为核心,整合美术学科的绘画技巧与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设计“三步作业”:第一步,学生用科学课习得的“多角度观察法”,记录生活中的场景(如公园的早晨、校园的秋天);第二步,将观察到的内容绘制成图画,并用美术技巧突出细节;第三步,结合图画撰写文字描述,引用积累的诗句(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丰富表达。
这种融合式作业,使习作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画面感的生活记录,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二)多元能力融合,深化作业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理解、表达、实践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将作业设计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结合,能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活化知识运用。在六年级《竹节人》教学中,教师设计“制作说明书”任务:学生需通过阅读课文提取竹节人制作的关键信息(材料:毛笔杆、线;步骤:锯杆、打孔、组装),结合动手实践完善细节(如“锯 9 段竹竿,1 段长 8 厘米做身躯,8 段短的做四肢”),最后用清晰的语言撰写说明书,并附上玩法介绍(“将线卡在课桌缝隙,拉扯线可让竹节人做出打斗动作”)。
有学生在说明书中加入“温馨提示”(“锯杆时注意安全”)。作业融合了文本理解、逻辑梳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阅读策略,更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创编中深化作业助学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而创编式作业正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的有效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作业创编,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
(一)教师创编作业,引领深度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创编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作业,可引导学生超越知识表层理解,走向深度思考。在二年级《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创编“昆虫名片”作业:学生需观察一种小虫子,用文字描述其外形、习性,配上手绘插图,并标注“发现小秘密”。优秀作品被展示在“虫虫展”中,学生在互相欣赏中丰富了对昆虫的认知,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这类作业取代了传统的抄写背诵,让学生在观察、表达、创造中实现对“留心生活”这一语文要素的深度理解。
(二)学生创编作业,激发主体意识
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使作业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三年级《司马光》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有学生提议“演课本剧”,这一想法得到热烈响应。学生分组改编剧本,将简短的文言文扩展为包含场景、动作、对话的完整脚本;为了使表演更生动,他们自主制作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设计服装。最终呈现的《司马光砸缸》课本剧,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作,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展现。学生在创编过程中,深入理解了文言文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智慧,同时锻炼了合作能力与创造力。
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核心是让作业回归助学本质。我校探索的“诊断、融合、创编”路径,通过精准诊断实现作业减负增效,借助学科与能力融合活化学习过程,依托创编深化学生思维发展,最终让作业从“负担”转变为“助力”。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情,创新作业形式,让作业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轻负高质”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