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高段劳动与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李慧英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317000
引言
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 , 应用于小学劳动教学中 , 能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科交叉融台 ,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蕴含丰富的实践机会,而数学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精密工具,二者结合潜力巨大。本文将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看见”数学,在数学思维指导下“优化”劳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一、融合教学的价值追寻与设计核心
为何要将劳动与数学融合?其价值远超于同时完成两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本质在于,它为学生创设了知识应用的“真实场域”。在以往,数学常被视为一套抽象的符号系统,学生虽能熟练计算却不知其用处。而劳动项目,如烘焙、制作,则天然地包含了测量、估算、比例、几何图形等数学元素,为数学知识提供了鲜活的“用武之地”。因此,设计有效的融合项目需紧扣几个核心:一是情境的真实性。项目必须源自学生可理解、可接触的生活现实,如烹饪、制作玩具等,从而激发其内在动机;二是任务的挑战性。任务设计需“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劳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引发深度学习;三是评价的综合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同时关照劳动产品的质量与过程中数学应用的合理性,强调反思与优化,推动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从教材到实践:项目案例的实施与思考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下面,我们以五年级“传统玩具我制作”单元中的“制作七巧板”为例,本项目计划用时 2-3 个课时,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亲手制作出玩具,更成为古老智慧的深度体验者。
案例:制作七巧板——指尖上的几何与智慧(一)项目准备与启动
项目开始时,教师不会直接分发制作步骤,而是通过展示精美的七巧板拼图图案,向学生抛出核心问题:“这个有趣的玩具是怎么从一块板子变出来的?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这个问题瞬间连接了生活趣味与制作任务。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品七巧板,进入数学分析阶段:“制作它的关键,是要在一张正方形木板上,‘解密’出七个图形。请大家小组讨论:这七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会识别出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进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之间基于边长的等比关系(如小三角形的直角边是整个正方形边长的一半),这就是本项目最核心的数学知识点:图形等分与比例关系。至此,一个劳动任务被巧妙地转化为一个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工程问题。
(二)项目实施与探索
这是项目的核心环节,分为三步,环环相扣:
1. 设计绘图:精准测量是前提
每个小组领取一块边长为15cm 的方形桐木板、尺子、铅笔和量角器。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在板上画出精确的分割线。这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关键一步。学生需要计算出小三角形的直角边应为7.5cm(15cm 的一半),并根据这个基准长度,逐步确定所有其他图形的顶点位置。例如,绘制平行四边形时,就需要同时保证对边长度相等和角度的准确,这离不开量角器的使用。在这个阶段,尺规作图不再是数学书上的练习,而是获得合格“施工图”的必要劳动准备。教师巡视指导的重点,也从“画对了没有”转变为“你的测量数据是否精准?推理依据是什么?”
2. 切割打磨:实操深化对图形特性的理解
学生使用安全锯条或激光切割(若条件允许)沿画线进行分割。这个过程充满了对数学概念的实体化验证。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如果测量或画线有毫米级的误差,在切割后就会被放大,导致某块图形无法严丝合缝地拼回正方形。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角度稍有偏差,就会在拼接时产生缝隙。这时,学生自然会返工检查,思考是测量、画线还是切割环节出了问题。这个“试错 - 修正”的过程,极大地强化了他们对图形对称性、稳定性及边长角度等抽象性质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了数学的严谨性之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3. 涂鸦拼搭:空间想象与创意表达
制作完成后,学生为自己的七巧板涂上喜欢的颜色。然后活动进入应用与创造阶段——拼图游戏。教师提供一些经典图案(如人物、动物)的轮廓图,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进行复原。这个环节强烈依赖空间想象力,学生需要在大脑中对图形进行旋转、翻转、组合,是对图形变换能力的绝佳锻炼。之后,再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拼出属于自己的图案,并分享创作思路。劳动成果变成了数学思维的玩具,学习的成就感与乐趣油然而生。
(三)项目反思与评价
项目评价不应只看作品美观与否,而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我们主要关注以下问题:绘制图纸的数据是否精确?能否说清各部分大小的计算关系?工具使用是否规范?切割边缘是否平整?打磨是否光滑?小组分工是否合理?能否拼出有创意的图案?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分享“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如果重做一次,会在哪一步做得更好?”。这种反思是将实践经验内化为关键能力的重要一步。通过这个完整的项目循环,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计算 - 指导劳动 - 产出作品 - 验证数学 - 创新应用”的全过程,知识与能力在他们手中实现了真正的融合与生长。
三、教学启示与展望
劳动与数学的跨学科融合,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项目进程的引导者和协同探究的合作者。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精准地挖掘劳动任务中的数学元素,并设计出与之匹配的、富有启发性的驱动性问题。未来,这种融合模式不应仅限于个别项目,而应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理念。它启示我们,教育的场所不局限于教室,学习的内容不止于课本。通过更多元的项目开发,能更好地赋能学生,让他们成长为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者。
总之,以项目学习为纽带,将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是一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之路。它让数学走出了课本,变得可触可感;它让劳动超越了简单的操作,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这种教学实践,不仅传授了知识与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赵艳丽 . 小学劳动教育中项目化学习应用的个案研究 [D].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22.
[2] 崔晓文 .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2.
[3] 单楚楚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与劳动课程融合实践探索 [J].华声 ,2025(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