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传承视角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策略研究
沙拉米提·苏里堂
新疆和田于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 新疆于田 8484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问题。不可移动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精神内涵是不可移动文物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精神传承的内在关联
1.1 物质载体与精神价值的统一性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结晶,其物理存在本身就是精神价值的具象化呈现 [1]。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不仅是建造技艺的物质证明,更是特定时代思想信仰、审美追求和集体情感的物质载体。脱离了物质实体,精神价值便如同无根之木,失去赖以依附的客观依据与感知途径;而若忽视其精神内涵,保护工作便会沦为空洞的躯壳保存,丧失文化的温度与深度。真正的保护必须深刻理解并尊重这种统一性,致力于让物质遗存所蕴含的精神之光得以持续照耀当代与未来。
1.2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维系机制
不可移动文物是储存和激活文化记忆的关键场所,通过其空间在场性与历史真实性,为社会群体提供了追溯根源、强化认同的永恒基点 [2]。强化了记忆的传承效能,使共同的历史与文化得以在代际间持续传递,从而巩固了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保护文物本质上就是在守护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图谱,维系其成员的身份认同坐标,确保文化血脉在历史长河中不息地流淌与延续。
2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精神传承意义
2.1 保存历史见证,筑牢集体记忆根基
不可移动文物是历史最直接、最可信的实物见证,以其无可辩驳的物质存在,将抽象的历史记载转化为具象的时空坐标,增强集体记忆的真实性与延续性 [3]。保护文物是对抗历史虚无与文化遗忘的最有力行动,保证民族的集体记忆不致消散于时间洪流之中。其作为锚定历史、巩固认同的物质核心,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使文明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辨,为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历史根基。
2.2 延续文化基因,激活民族精神血脉
不可移动文物是民族独特文化基因的核心载体,其保存与传承直接关系到文化血脉的赓续与民族精神的兴衰。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与美学成就,更深层地蕴含着先人的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伦理规范与情感模式,构成了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精神标识。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价值阐释,能有效提取并传承这些核心文化基因,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3 增强社会凝聚力,培育文化认同意识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跨越时空的共享遗产,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增强社群凝聚力、培育普遍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媒介。其作为地域或民族共同的物质象征与精神图腾,能超越个体差异,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归属感。当社会成员共同珍视、保护并传承一份遗产时,便在实践过程中强化了彼此间的文化联系与集体意识,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向心力,为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
3 精神传承视角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策略
3.1 构建价值阐释体系,深化精神内涵认知
构建系统性的价值阐释体系是深化社会对文物精神内涵认知的首要前提。要求超越传统的年代与风格描述,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挖掘并清晰阐释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审美意趣、情感记忆等深层文化价值。该体系应形成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阐释框架,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和叙事,并通过展览展示、教育传播、数字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公众从单纯的物质观赏上升至深刻的精神对话和价值共鸣,真正理解文物为何重要以及它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联系,从而为所有保护实践奠定坚实的社会认知与价值认同基础。
3.2 创新技术手段,强化精神符号提取与转化
运用创新技术手段是精准提取并创造性转化文物精神符号的关键路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能超越物理限制,对文物的形态、色彩、空间及附着信息进行无损记录和深度解析,从而精准捕捉并可视化其承载的精神意象与文化密码。这些技术不仅为永久保存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更能将提取的精神符号,如独特的纹饰、庄严的空间氛围或背后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数字化传播内容。这种转化有效打破了时空壁垒,使文物深藏的精神价值得以生动呈现和广泛传播,以更亲切、更具互动性的方式激活公众的情感连接与文化想象。
3.3 推动活态传承,促进社区文化认同
推动以社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是使文物精神内涵重归生活、促进内在文化认同的根本方法。保护工作不应将文物视为孤立的展品,而应着力将其融入当代社区生活与发展脉络之中。积极引导当地居民成为文物故事的解释者、文化实践的参与者和保护成果的共享者,支持他们在文物周边空间开展与传统一脉相承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节庆仪式和艺术创作。这种浸润式的参与过程,能够使社区成员在亲身实践中深切感受文物价值,从而自发地产生珍爱、守护和传承的责任感,使文物保护从一项外部技术工作内化为社区内在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真正实现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
3.4 完善政策协同机制,保障精神传承可持续性
构建完善的多方政策协同机制,是为精神传承目标提供长期可持续性保障的制度基石。必须突破文物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推动建立与文化、教育、旅游、规划、财政等多部门的常态化协作框架,将精神传承的理念系统性融入城乡发展规划、文旅融合战略、国民教育体系及资金保障政策之中。同时,需积极引导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多元力量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共同参与价值研究、传播推广、活化利用与监督维护。通过顶层设计的优化和资源整合,形成目标统一、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长效机制,确保精神传承不再仅是项目式活动,而是一项拥有坚实制度支撑的可持续社会事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精神传承理念深度融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践,是实现文化遗产从物质存续迈向价值永续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阐释体系、创新技术手段、推动活态传承和完善协同机制等核心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守护文物的物质形态,更能激活其内在的文化生命力,使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产生深刻的价值共振。
参考文献
[1] 王博群 . 精神传承视角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策略体系研究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 2025(5).
[2] 曾娟 , 莫颖心 , 刘原希 . 广东不可移动文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协同保护利用策略 [J]. 规划师 , 2025(5).
[3] 董平 . 浅谈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应守正创新传承经典——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11):0211-0215.
作者简介:沙拉米提·苏里堂,1975.11,女,维,新疆于田人,本科,中级,目前从事文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