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作者

田玮才 钟文杰 杨彦娥

陕西正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发挥的作用向来较为可观,可以及时发现突发性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为环保部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研判工作提供关键的依据,同时保障最终的保护治理成果。本文就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进行研究,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监测安全;风险防控

引言

现阶段,为追求更健康的生活,人类开始了对生态的保护,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逐步掌握了环境污染的变化规律,并根据此规律制定了预防和治理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人类应采取相关生态环境政策。这种检测、监管、处理、预防为一体的模式被称为环境监测。

1环境检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全球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环境监测成为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生态要素等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为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等举措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深入研究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影响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监测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8~2023年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从236.41亿元增长至456.68亿元,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环境监测技术不断进步,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环境监测机构能够自主完成监测任务,并自动分析和解释监测数据。例如,环境监测设备如传感器、分析仪器、采样设备等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国家政策对环境监测行业的推动作用显著。例如,《“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等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环境监测行业,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能力,推动监测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环境监测数据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领域。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11%,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6.94%,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环境监测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尽管环境监测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站使用的仪器设备落后且老化,基础性设备更新换代慢,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以确保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分析

2.1物理性安全风险

对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安全风险识别分析可以得知,物理性安全风险属于主要安全风险之一,主要是指噪声、辐射及高空废气监测等。噪声污染属于常见的生态环境污染,需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保持跟进和监测,以至于噪声监测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基础性监测工作内容之一。在具体的监测实践中,监测人员一般需要亲赴噪声污染易发地开展监测工作,诸如交通运输区域、工业生产区域等。期间,监测人员需要处理较多样品,长时间处在噪声环境下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再如辐射监测,监测人员身体健康同样会在辐射环境下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形成物理性的监测安全风险。此外,在高空废气监测中,物理性安全风险也十分突出。许多企业设施老旧、简陋,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使得监测人员在进行高空废气监测时面临极大的危险。例如,部分企业未设置规范的监测平台,监测人员需要在高空攀爬临时搭建的扶梯等攀爬设施,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2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其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某一个环境因素发生改变,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这使得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

2.3监督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管理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了解环境管理措施的效果,及时发现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对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可以监督企业是否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污染治理,评估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治理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还可以评估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为改进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安全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

3.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环境监测体系标准化建设。根据自身工作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当的管理体制,并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加以改进和强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提高国家环境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进一步推进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化建设可以增强监督力度,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标准化和科学性,防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协调统筹监测与监管,构建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环境污染溯源解析与风险监控能力。

3.2创新环境监测技术

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加强智能化、网络化、立体化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发展快速监测技术,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有力支持;加强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3重视监测的评估与改进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评估与改进是确保监测工作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步骤,可以及时调整可能存在的失误,保证监测的效果,需要相关人员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设计。首先,需要分析监测系统的效率与成本效益,应评估监测系统的运行效率,包括资源投入、人力成本和设备维护等,并比较不同监测方案的成本效益,确保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佳监测效果;其次,应重视持续改进与技术创新,需要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收集利益相关者和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用于监测方法和流程的改进。还需要探索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然后要保证社会参与透明度,需要相关人员评估社会参与程度和效果,促进公众对监测数据的理解和支持。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监测工作是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根本。随着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其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期望逐渐提高。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知识性和完整性,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意味着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用前瞻思维、先进技术和广阔视野,构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卫国.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4(5):119-121.

[2]赵天鹏.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3):67-69.

[3]孟祥永,张开翼.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3):176-17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