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厚度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熊立武
缙云恒正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丽水 321400
引言
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猛,公路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对工程质量要求提高。公路沥青路面因表面平整、行车舒适、施工周期短,被广泛用于各级公路建设。施工中,路面厚度是影响其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厚度不足会使承载力下降,易出现车辙、裂缝等病害,缩短寿命;厚度过大则浪费材料、增加成本。所以,准确检测并严控沥青路面厚度,对保障公路工程质量效益意义重大。
1.常见公路沥青路面厚度检测方法及特点
1.1 挖坑法
挖坑法是一种传统的厚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沥青路面上挖掘一个坑洞,直接测量坑底至路面的垂直距离,从而得到路面厚度。该方法操作简单直观,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是验证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的重要手段。然而,挖坑法会对路面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美观性,且检测效率较低,不适合大面积的厚度检测。
1.2 钻芯法
钻芯法是利用钻芯机在沥青路面上钻取芯样,然后测量芯样的高度来确定路面厚度。与挖坑法相比,钻芯法对路面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且可以获取路面的实际材料组成和结构情况,为路面质量评估提供更多的信息。但钻芯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钻芯过程较为耗时,芯样的钻取和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且钻芯位置的选择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无损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地质雷达法和超声波法。地质雷达法是利用高频电磁波在路面结构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波形和时间来确定路面各层的厚度和介电常数。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效率高、对路面无破坏等优点,能够实现对路面厚度的大面积连续检测。超声波法则是利用超声波在路面材料中的传播速度与材料性质的关系,通过测量超声波在路面中的传播时间来计算路面厚度。超声波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检测精度受路面材料均匀性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2.公路沥青路面厚度检测前的质量控制要点
2.1 检测方案的制定
在开展厚度检测工作前,应根据公路工程的设计要求、施工工艺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应明确检测的目的、范围、方法、频率和抽样规则等内容。例如,对于新建公路,应按照规范要求在不同施工阶段进行厚度检测,确保各层路面的厚度符合设计标准;对于改建或养护工程,应根据路面的病害情况和改造方案,有针对性地确定检测位置和频率。同时,检测方案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2.2 检测设备的选择与校准
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应根据检测方法和精度要求,选用性能稳定、精度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例如,对于地质雷达法检测,应选择频率合适、分辨率高的地质雷达设备;对于钻芯法检测,应选择动力强劲、钻芯质量好的钻芯机。在检测设备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校准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机构进行,并出具校准证书。同时,应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 检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应对检测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考核,使其熟悉检测方法、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要点。培训内容应包括检测设备的操作使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检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培训结束后,应对检测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检测工作。同时,应定期组织检测人员参加技术交流和业务学习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3.公路沥青路面厚度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3.1 检测位置的确定
检测位置的确定应遵循随机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对于大面积的路面厚度检测,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检测点位,确保检测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整个路面的厚度情况。同时,应根据路面的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和病害情况,合理选择检测位置。例如,在路面接缝处、摊铺机起步和停机位置、弯道外侧等容易出现厚度偏差的部位,应适当增加检测点位。在确定检测位置时,应使用精确的测量仪器进行定位,并在路面上做好标记,以便后续检测工作的开展。
3.2 检测操作的规范
在进行厚度检测时,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检测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例如,在使用挖坑法或钻芯法检测时,应保证坑洞或芯样的垂直度,避免出现倾斜或偏移;在地质雷达法检测中,应保持雷达天线与路面的紧密接触,控制好雷达的移动速度和方向,确保采集到的数据质量。同时,检测人员应认真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相关信息,如检测时间、检测位置、天气情况、路面温度等,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依据。
3.3 现场环境因素的控制
现场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风速等)影响检测结果,检测中需采取措施控制。如高温时地质雷达法检测,路面高温使电磁波传播速度变化,影响准确性,可选清晨或傍晚检测,或对结果修正;湿度大时钻芯法检测,芯样易吸水致测量不准,应及时密封保存,短时间内完成测量。
4.公路沥青路面厚度检测后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要点
4.1 数据的整理与审核
检测完成后,应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审核。首先,应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剔除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对于缺失的数据,应及时进行补充检测或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插值处理。其次,应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按照不同的检测位置、施工段落和路面层次等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更直观地了解路面厚度的分布情况。
4.2 检测结果的评价
根据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判断路面厚度是否满足设计厚度允许偏差的要求,对于不满足要求的部位,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例如,如果路面厚度偏差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摊铺厚度控制不准确导致的,应要求施工单位调整摊铺工艺,加强厚度控制;如果是由于基层平整度较差引起的,应考虑对基层进行处理或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
4.3 检测报告的编制
检测报告是检测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应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检测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检测目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评价结论和建议等内容。在编制检测报告时,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和图表,清晰地表达检测结果和分析结论。同时,检测报告应经过相关负责人的审核和签字,确保报告的质量和权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沥青路面厚度检测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准确检测与有效控制其厚度,对保障公路使用性能和寿命意义重大。本文从检测前准备、过程控制、检测后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探讨质量控制要点。实际检测中,要重视质量控制,依规操作,提升科学性与规范性,加强新技术应用,提高检测效率精度,确保厚度达标,提升公路质量,助力交通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丽.公路沥青路面质量检测技术要点[J].建筑技术开发.2025(02):117-119
[2]薛强.公路沥青路面压实工艺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5(01):153-156
[3]杨琰.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5(05):01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