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刘鹏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发展的今天,意味着我国将会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更加频繁、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语作为交流的基础,需要在交流过程中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次研究主要就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要素、当前教学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等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给高校外语教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前言:外语作为一门语言,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学科,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对象进行交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与合作逐渐增多,这也使得外语的使用频率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一门语言,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到表述者的意愿,还要充分地考虑到接受者在交流过程中的体验,这就牵涉到了外语教学背后更加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在外语单词、语法等教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结合接受者的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采取更加符合实际的表达策略的能力,对于跨文化的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外语教学中,往往仅仅以应试为目标,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可能导致为了毕业生在参与到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中,词不达意甚至产生误会[1]。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
1.1基础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简单来说,想要实现跨文化交际,首先需要掌握目标语言的基础,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了解语言的构成基础如单词、发音、语法、短语、句式等,也就是说,想要真正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首先需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和接收各种信息,在词句的运用上尽可能地不产生歧义甚至谬误。
1.2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想要培养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拥有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所谓的文化知识,即在交流前,要清楚目标所处国家、民族的历史、民俗、风土、禁忌、信仰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避免‘踩雷’,无意中冒犯到对方,造成误会甚至是矛盾;文化意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即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尊重,在不违反自身文化体系原则的基础上,保有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包容态度,不敌视、不歧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2]。
1.3语言策略和技巧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在语言文字方面充分地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之外,有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和技巧,例如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进行辅助交流、选择委婉或是直接的表达方式等,通过采用符合对方预期的语言策略和技巧,往往能够让对方感觉到舒适,进而让交流更加顺畅。
二、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很多高校外语教学的目标仍旧是以应试为主,在这种基础之上,学生学习外语的目标往往也是为了考试及格,这就导致了学习过程中,相较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相对实用且偏向于深度的技巧学习往往得不到太多的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以应试为目标,因此更加倾向于对单词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各种短语、句式的掌握,往往对于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目标的应用注意事项等,没有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3]。
2.2 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死板
就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看,仍旧是以教材为基础的书面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加课后作业的模式进行外语教学,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普及,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比较死板,学生在这种的死板的教学模式下,也常常以死记硬背为主,无法接触到外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2.3 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少认知
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从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的教材来看,对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提及较少,主要以语言应用的基础能力教学为主,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一定的引导,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缺少认知,因此在课堂上并未有目的地增加相关的内容,导致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培养[4]。
2.4 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对于绝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来讲,缺少与外国人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实践机会,而且如上文所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对语言基础运用水平的培养,更多的是对文化知识以及语言策略的培养,需要学生面对不同文化体系的不同交际对象才能更好地锤炼这种能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显然这种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三、高校外语教学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3.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期末考试只是外语教学中非常微乎其微的阶段性小目标,作为一门应用属性突出的学科,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无障碍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进而更好地表达和接收相关的信息。高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相较于小学、初中阶段,高校本身就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实用型、创新型、专业型的人才,因此,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更加高远的外语学习目标,将应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5]。
3.2 丰富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来看,教材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掌握听说读写的要领,但是很难通过教材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教材的篇幅相对有限,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是关键,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延展,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或者课外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以及思维逻辑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3 转变教师的认知
应该通过培训和交流等形式来转变教师的认知,由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对于外语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要有意识地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单词、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指导学生选择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帮助的书籍和影视作品[6]。
3.4 增加交流实践
当前的网络社交媒体比较便捷,但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并不完全互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过当前我国的留学生群体数量越来越多,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等,在实践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是外语教学的点睛之笔,是外语从应试到应用的关键,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体系、语言习惯、信仰禁忌等,才能更好地实现无障碍的交流,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当前我国的高校外语教学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少主动性,这与教学的目标、方法等有关,也与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认知不足以及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有关,这是下一阶段的高校外语教学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旭东.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探析 [J]. 陕西教育(高教), 2024, (11): 18-20.
[2]李新国. 高校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J]. 海外英语, 2024, (19): 123-126.
[3]姜麟,李田新,刘盈君. 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 [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4, 41 (06): 76-80.
[4]谢志贤,马钰. 生态翻译学与高校外语教学的融合研究 [J]. 长春大学学报, 2024, 34 (08): 86-89.
[5]荣婧. 多模态翻转课堂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海外英语, 2024, (18): 111-113.
[6]郭赟赟,于浩,于洋. 高校外语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及路径 [J]. 传播与版权, 2023, (23): 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