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养教协同:提升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作者

赵瑞

山东 淄博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256414

摘要​

在人口政策调整和社会需求转变的背景下,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且要求愈发多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托育服务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医养教协同的模式,整合医学、养护和教育多领域资源,致力于为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本文深入剖析医养教协同对提升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医养教协同;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对婴幼儿照护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医养教协同模式为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整合医学、养护和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医养教协同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满足婴幼儿全面发展需求​

婴幼儿时期是个体身体发育、认知发展、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医学知识能够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及时发现和处理婴幼儿的身体疾病和健康问题。养护技能确保婴幼儿在生活照料方面得到精心呵护,包括科学喂养、睡眠照料、卫生护理等。教育理念和方法则有助于激发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医养教协同能够全方位满足婴幼儿在身体、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例如,通过医学知识指导婴幼儿的饮食营养搭配,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提供合适的食物,促进身体发育;运用教育方法开展亲子互动游戏,培养婴幼儿的社交和认知能力。​

2、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与水平​

在当前托育服务市场中,家长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医养教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能够为托育机构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他们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婴幼儿照护计划,结合医学知识进行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运用养护技能提供细致入微的生活照料,借助教育手段开展适宜的早期教育活动。这样能够显著提升托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家长对托育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比如,专业人才可以根据婴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托育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3、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医养教协同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托育服务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例如,在智慧托育领域,结合医学监测技术、养护管理系统和在线教育资源,为婴幼儿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合作与交流,促进托育服务行业的整体提升。​

三、医养教协同提升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1、构建医养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确保医学、养护和教育三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增加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儿童康复保健、营养与喂养等医学养护课程的课时,并将教育类课程中的早期教育、幼儿心理学等与医学养护课程有机结合。例如,开设 “婴幼儿身心发展与健康管理” 课程,将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以及健康管理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同时,开发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 “婴幼儿医养教综合实践”,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医养教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养教协同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一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医学、养护和教育领域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水平。例如,选派教师到医疗机构、托育服务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最新的医学护理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二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专业人才。可以从医疗机构聘请儿科医生、护士,从托育服务机构聘请资深的养护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他们能够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此外,还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不同专业背景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加强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打造具有真实感的婴幼儿护理实训室、早期教育活动实训室等。例如,购置先进的模拟婴儿模型,配备齐全的护理设备和教育教学玩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在校外,加强与托育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参与到婴幼儿的日常照料、健康管理、教育教学等实际工作中。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例如,通过实习单位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考核。​4、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建设,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与学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

四、结论​

医养教协同是提升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医养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医学、养护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托育服务行业的需求,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医养教协同育人模式,为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志娟,基于“医养教”背景下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9):129-131.

[2]邓菲菲,李建琼,曹军民等.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0):18-21.

[3]广西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政府“医育结合”构建托育服务新模式[J],人口与健康,2021(4):17-19.

作者简介:赵瑞,(1994.10),女,汉族,硕士,助教,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