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分析

作者

姜少华

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 721001

摘要:新课标的颁布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字:新课标;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根据新课标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改进,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当中提出了“三会”的核心素养目标[1],所以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严格遵守“三会”的要求,引导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发展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

比如在图形与几何相关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图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找出不同图形的特点以及规律。面对不同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才用数学思维来进行分析和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享和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要注意使用简单准去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有意识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训练学生的能力。

(二)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些目标的效果检测则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评定、小测验等方式来了解。以“数与代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一是需要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律,能完成精准计算;二是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比如购物结账、行程计算等等;三是通过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评估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与实际生活的关联

新课标当中强调要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根据这个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而搭建一个高质量的数学知识体系。以“数与代数”的知识点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一种方式,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规则进行横向对比教学,鼓励学生划定表格来直观的对比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图形和几何的知识学习当中,让学生尝试整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特点,深入思考找出异同点,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图形的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思考。

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注意应用实际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在生活中以班级为单位统计同学的身高、体重,收集起来进行数据分析;附近超市的某种饮料销售情况等等都可以作为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降低对陌生数学概念的畏惧情绪。又比如教师还可以设计校园建筑物测量实践,让学生自行测量学校建筑物高度和面积,让学生在实践中实践和验证所学的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首先,问题驱动教学。这是一种以问题作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充分锻炼其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三角形纸片,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记录并计算内角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的测量结果是多少?是不是所有三角的内角和都一样呢?”学生需要提炼关键知识,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践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观察学生的状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能更顺利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提升学习自信心。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是一种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提升其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在综合实践的部分,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比如设计校园绿化方案、设计数学竞赛等等,每个小组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来进行写作,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度。

最后,善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用多媒体资源和信息技术平台、数学教学软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的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也提升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首先,教师要注意过程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教学情况、作业完成度、小组合作能力等等[2],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全面的把握,方便对接下来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其次,不放弃结果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意味着放弃对学习结果的衡量,学生通过期末考试、随堂小测、项目成果呈现等,能直观且客观的反应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直接的参考数据。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应当仅仅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参考值,并非全部评价参考因素,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发展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家长的反馈、教师总结性评价,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人教版一年级第六单元“20以内加减法”,教师要将学生表现量化呈现,其中应当包含参与度、发言质量、合作表现等。表现好的学生教师会在相应的位置做好记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先行探讨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作汇报,展示小组对问题的探索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记录每个小组的合作默契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展示清晰度等等,对于优秀小组要及时予以表扬。课程教学完成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书面作业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书写情况和正确率予以“优”“优+”等评价,书写问题较多的学生教师要写明错误并给出明确建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背景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立英.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家长,2024,(33):31-33.

[2]赖思琴.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J].家长,2024,(3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