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复杂地形下四川河道堤防工程稳定性分析
谢成
中水诚信工程勘察设计(成都)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本文针对山区复杂地形下四川河道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四川山区河道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影响堤防工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条件、水流冲刷、岩土体性质等。运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典型堤防工程案例进行稳定性评估,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堤防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设计和建设堤防工程,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防洪安全,为四川山区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山区复杂地形;四川河道;堤防工程;稳定性分析
引言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境内河道众多,在山区复杂地形的影响下,河道堤防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堤防作为防洪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山区河道地形起伏大、水流条件复杂、岩土体性质差异显著,这些因素使得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变得尤为关键。深入研究山区复杂地形下四川河道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对于提高堤防工程设计水平、保障防洪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四川山区河道特征
1.1 地形地貌
四川山区河道多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地形起伏剧烈,河谷形态多样。常见的有V形谷、U形谷等,谷坡陡峭,高差较大。这种地形条件使得堤防工程的基础建设难度增大,同时也对堤防的抗滑和抗倾覆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岷江上游部分山区河道,两岸谷坡坡度可达40°- 60°,堤防建设时需要在陡峭的山坡上进行基础处理。
1.2 水文地质条件
山区河道的水文特征变化明显,洪水期流量大、流速快,枯水期流量较小。水位变幅大,对堤防的冲刷和浸泡作用交替进行。在地质方面,山区岩土体类型复杂,包括各类岩石、松散堆积物等。岩石的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以及堆积物的颗粒组成和密实度等,都对堤防工程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如在大渡河部分山区河段,岩土体中存在大量的软弱夹层和破碎带,增加了堤防工程的不稳定因素。
2.影响堤防工程稳定性的因素
2.1 地形条件
2.1.1 坡度
陡峭的河岸坡度会使堤防基础承受更大的下滑力,降低堤防的抗滑稳定性。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基础的埋深和加固措施需要相应加强,否则容易导致基础滑移,进而影响堤防整体稳定。
2.1.2 高差
较大的地形高差同样给堤防工程带来困扰。在山区,堤防沿线的地形起伏导致不同部位所承受的荷载存在较大差异。地势较高处的堤防承受的自重和外部荷载相对较小,而地势较低处则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荷载的不均匀分布使得堤防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会使堤防内部产生应力集中,进而导致堤身出现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可能不断扩展,严重时还会造成堤身局部塌陷,极大地削弱了堤防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了其防洪能力。
2.2 水流冲刷
2.2.1 流速
山区河道的一大特点是洪水期流速极快。高速水流犹如一把利刃,对堤防的坡面和基础产生强烈的冲刷作用。在水流的持续冲击下,堤防坡面的土体逐渐被剥离,堤身土体不断流失。这不仅破坏了堤防的外观完整性,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堤防的抗冲能力。当抗冲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在洪水的冲击下,堤身就可能发生坍塌,导致洪水漫溢,引发洪涝灾害。
2.2.2 水位变化
频繁的水位变化会使堤防土体经历干湿循环,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同时,在水位下降时,堤身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变化会产生渗透力,可能引发堤身内部的渗流破坏。
2.3 岩土体性质
2.3.1 强度参数
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等参数直接影响堤防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软弱的岩土体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容易导致基础沉降和破坏。
2.3.2 渗透性
岩土体的渗透性决定了堤身和基础的渗流特性。渗透性过大可能引发管涌、流土等渗流破坏现象,威胁堤防的安全。
2.1.2 高差
较大的地形高差会造成堤防在不同部位承受的荷载差异较大,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会使堤防出现裂缝、塌陷等问题,削弱堤防的强度和稳定性。
2.2 水流冲刷
2.2.1 流速
山区河道洪水期流速快,高速水流对堤防的冲刷作用强烈。水流的冲刷会破坏堤防的坡面和基础,使堤身土体流失,降低堤防的抗冲能力,严重时可能导致堤身坍塌。
2.2.2 水位变化
频繁的水位变化会使堤防土体经历干湿循环,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同时,在水位下降时,堤身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变化会产生渗透力,可能引发堤身内部的渗流破坏。
2.3 岩土体性质
2.3.1 强度参数
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等参数直接影响堤防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软弱的岩土体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容易导致基础沉降和破坏。
2.3.2 渗透性
岩土体的渗透性决定了堤身和基础的渗流特性。渗透性过大可能引发管涌、流土等渗流破坏现象,威胁堤防的安全。
3.堤防工程稳定性分析方法
3.1 数值模拟方法
3.1.1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之一。通过将堤防工程离散为有限个单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堤防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利用有限元软件(如ANSYS、ABAQUS等)可以模拟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材料非线性特性,对堤防的稳定性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在模拟某山区河道堤防工程时,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地形起伏、土体非线性本构关系以及水流荷载的作用,得到了堤防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分布情况。
3.1.2 离散元法
离散元法适用于分析节理裂隙发育的岩土体等非连续介质问题。在山区河道堤防工程中,对于存在大量岩石破碎带和节理的情况,离散元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岩土体的块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评估堤防基础的稳定性。
3.2 现场监测方法
3.2.1 变形监测
通过在堤防上布置水准仪、全站仪等监测设备,定期测量堤防的沉降、水平位移等变形情况。变形监测数据可以直观反映堤防的稳定性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某山区堤防工程中,通过设置沉降观测点,发现部分堤段在洪水期后出现了明显的沉降,经分析是由于基础土体被水流冲刷导致强度降低所致。
3.2.2 渗流监测
利用渗压计、水位计等设备监测堤身和基础的渗流压力和水位变化。渗流监测可以帮助判断堤防是否存在渗流破坏的风险,及时采取防渗和排水措施。
4.提高堤防工程稳定性的措施
4.1 优化设计
4.1.1 基础设计
山区河道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基础作为堤防工程的根本支撑,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整体稳定性。在面对陡峭地形时,桩基础和沉井基础等深基础形式优势显著。桩基础能够凭借桩身与周围土体的摩擦力以及桩端的承载能力,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深层稳定土层,有效抵抗因地形坡度产生的下滑力。例如,在某山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由于河岸坡度达到40°,常规浅基础难以满足抗滑要求,采用灌注桩基础后,经过多年运行监测,堤防基础未出现明显位移和沉降,稳定性良好。沉井基础则是通过在地下预先制作井筒,然后下沉至设计深度,形成坚固的基础结构。其具有整体性强、承载面积大等特点,能够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有效提高基础的抗滑和承载能力。同时,在基础与堤身连接部位,应采用合理的连接方式,如设置钢筋混凝土锚固段,增加两者之间的粘结力和摩擦力,确保基础与堤身协同工作,共同承受各种荷载。
4.1.2 堤身结构设计
堤身结构的优化设计是提高堤防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断面尺寸能够使堤身受力更加均匀,增强其抵抗外力的能力。根据河道的水流特性、水位变化以及地形条件,科学计算堤身的高度、顶宽和底宽。对于受水流冲刷严重的部位,采用抗冲性能好的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是明智之选。混凝土结构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的特点,能够有效抵御高速水流的冲刷;浆砌石结构则凭借其良好的透水性和抗冲刷能力,在保证堤身稳定的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此外,在堤身内部设置排水系统是降低孔隙水压力、提高堤身抗滑稳定性的关键措施。通过在堤身内铺设排水管道或设置排水孔,将渗入堤身的地下水及时排出,避免因孔隙水压力过大导致堤身土体强度降低和滑动风险增加。排水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堤身的地质条件和水流情况,确保排水畅通且不影响堤身结构安全。
4.2 施工控制
4.2.1 基础处理
施工过程是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实际工程的关键阶段,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处理是确保堤防稳定性的前提。对于软弱地基,换填是常用的处理方法之一。通过将软弱土层挖除,换填强度高、压缩性低的材料,如砂石、灰土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在换填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换填材料的质量和压实度,确保换填层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夯实是增强地基土密实度的重要手段,采用机械夯实或强夯等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反复压实,减少土体的孔隙比,提高其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对于一些特殊的软弱地基,还可采用加固措施,如深层搅拌桩加固、高压喷射注浆加固等,通过在地基中形成增强体,改善地基的力学性能。基础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采用静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方法,检测地基的承载力和压实度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只有在基础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堤身施工,确保整个堤防工程的质量安全。
4.2.2 堤身施工
堤身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堤防的稳定性和防洪能力。保证填筑材料的质量是首要任务,填筑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抗剪强度和稳定性。对于黏性土填筑材料,要控制其含水量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以保证压实效果。在填筑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填筑和压实,每层填筑厚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0 - 50cm,采用合适的压实机械和压实工艺,确保每层的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避免出现漏压、欠压等情况,可采用分区压实、交叉碾压等方法,确保堤身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压实。同时,加强对堤身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至关重要。通过在堤身上布置水准仪、全站仪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堤身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一旦发现变形异常,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调整填筑速度、加强压实等,确保施工过程中堤身的稳定性。
4.3 运行维护
4.3.1 定期监测
建立完善的堤防运行监测体系是及时掌握堤防运行状态、发现潜在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定期进行变形监测,包括堤顶沉降、堤身水平位移等,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堤防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变形趋势。如果发现堤顶沉降速率突然增大或堤身水平位移超过允许范围,可能预示着堤防基础出现问题或堤身结构受到破坏,需要及时进行深入检查和处理。渗流监测也是堤防运行监测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堤身和堤基内布置渗压计、水位计等设备,监测渗流压力和水位变化情况。正常情况下,渗流压力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渗流压力突然升高或出现异常的渗流路径,可能表明堤防存在渗流破坏隐患,如管涌、流土等,必须及时采取防渗和排水措施,防止渗流破坏进一步发展。
4.3.2 维护加固
根据监测结果和堤防的运行状况,及时对堤防进行维护加固是确保其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对于出现裂缝的部位,应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和性质,采取不同的修补方法。对于表面裂缝,可采用水泥砂浆涂抹、环氧砂浆封闭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深层裂缝,可能需要采用灌浆等方法进行封堵,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导致堤身结构破坏。当堤防出现塌陷时,要及时查明塌陷原因,如基础沉降、土体流失等,然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因基础沉降引起的塌陷,可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如采用注浆加固等方法;对于因土体流失引起的塌陷,要及时补充填筑材料并进行压实。对于渗流隐患,可采取增设防渗帷幕、加强排水等措施。在堤基或堤身内设置防渗帷幕,如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帷幕、混凝土防渗墙等,截断渗流路径,降低渗流压力。
结语
本文通过对山区复杂地形下四川河道堤防工程稳定性的研究,四川山区河道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堤防工程的稳定性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水流冲刷和岩土体性质等因素。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是分析堤防工程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可以全面评估堤防的稳定性状态。优化设计、严格施工控制和加强运行维护是提高山区河道堤防工程稳定性的关键,对于保障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山区河道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山区复杂地形下堤防工程稳定性的相关问题,不断完善分析方法和技术措施,为堤防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宋胜武,向柏宇,杨静熙,等. 锦屏一级水电站复杂地质条件下坝肩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加固设计[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3):442-458.
[2] 陈劲舟. 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大型边坡综合体稳定性研究[D]. 湖北:武汉工程大学,2023.
[3]卞智远.水利堤防边坡稳定性与加固分析[J].内蒙古水利,2020(0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