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作者

王尚伟

云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233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其运行状况关乎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与技术进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本文深入探讨该技术在电力系统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故障处理、运行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等方面的原理与优势,结合实际案例评估应用效果。同时,剖析应用中存在的通信、设备、管理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为提升配电网自动化水平和供电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故障处理;运行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

引言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供应的稳定性与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配电网处于电力系统末端,连接着广大用户,其运行状态对用户用电体验和生产生活至关重要。传统配电网管理依靠人工操作和简单监测,在复杂电网结构和增长的电力需求面前,存在故障响应慢、运行效率低等弊端。配电网自动化技术集成了现代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将配电网的实时与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参数及地理信息整合,构建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网在正常及故障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与管理。应用该技术可实时监控和智能控制配电网,快速处理故障、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还能优化运行方式、降低网损、提升能源利用率,为电力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概述

配电网自动化借助现代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集成配电网实时与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等,构建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网监测、保护、控制与配电管理。其旨在提升运行效率、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该系统由SCADA、配电自动化终端、通信系统和主站系统构成。SCADA实时采集与监控电气量,掌握电网运行状态;配电自动化终端(DTU、FTU、TTU)分布于配电网各节点,采集数据并控制开关、线路和变压器;通信系统连接各部分,传输数据与控制命令,其性能影响系统整体;主站系统作为核心,分析、处理和存储数据,实现集中监控与管理。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功能多样。实时监测可采集分析运行参数,及时预警异常;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供电功能能在故障发生时迅速定位、隔离故障区域,快速恢复非故障区供电,缩短停电时间;负荷控制与管理可按需调配负荷,削峰填谷;配电网优化运行则通过分析评估运行状态,优化运行方式,降低网损、提升电能质量。

2、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故障处理中的应用

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供电是配电网故障处理的关键。常见故障定位法有阻抗法、行波法。阻抗法利用欧姆定律,通过故障时电压、电流算阻抗,大致确定故障位置。行波法则依据故障行波传播特性,测其到不同测量点的时间差精确找故障点。故障隔离与恢复靠自动化开关,像分段与联络开关配合,检测到故障迅速隔离,再重构网络恢复非故障区供电。

2.2 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配电网运行管理借助多种技术。实时监测用传感器采集电压、电流等参数,分析数据可及时发现过负荷、电压偏差等异常。负荷预测结合历史数据与气象信息,对未来负荷预估并优化调度,合理分配资源、降低网损。设备状态监测能提前发现潜在故障,针对性安排维护,减少故障发生。某工业园区配电网实施这些措施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了供电质量。

2.3 分布式电源接入中的应用

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会影响电压分布和潮流方向,导致电压波动、谐波污染,影响电能质量与稳定。自动化技术可对其协调控制,实时监测分布式电源,根据配电网运行和负荷需求调整出力。如用功率预测和智能控制实现平滑接入与退出。

3、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通信问题

通信问题是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一大阻碍。首先是通信可靠性低,配电网覆盖范围广,地理环境复杂,通信线路易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影响,导致通信中断,影响数据传输和指令下达。其次,通信速率不足,随着配电网自动化程度提高,数据量急剧增加,现有的通信速率难以满足大量实时数据的快速传输需求,导致信息滞后。最后,通信协议不兼容,不同厂家的设备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增加了系统集成的难度和成本。

3.2 设备问题

设备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设备可靠性差,部分配电网自动化设备质量不过关,在长期运行中易出现故障,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二是设备兼容性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在接口、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协同工作。三是设备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现有设备大多只能完成基本的监测和控制功能,缺乏自主决策和智能调节能力,无法适应配电网快速变化的运行需求。

3.3 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制约着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系统建设、设备选型、运行维护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管理难度。另一方面,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足,相关工作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握不够,无法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4、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问题的解决策略

4.1 通信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通信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优化通信网络结构,结合配电网实际布局与通信需求,构建层次清晰、冗余合理的网络,增强其抗干扰与故障恢复能力。其次,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如5G、光纤通信等,提升通信速率与稳定性,满足大量实时数据传输需求。最后,统一通信协议,制定行业通用标准,促使不同厂家设备能无缝对接,实现数据顺畅共享与交互,降低系统集成成本与难度。

4.2 设备问题解决策略

解决设备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高质量的设备,采购时严格把控质量,优先选知名厂家、有良好口碑的产品,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二是加强设备兼容性测试,在设备接入系统前,进行全面兼容性试验,确保不同厂家设备能协同工作。三是推进设备智能化升级,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让设备具备自主决策与智能调节能力,更好适应配电网变化。

4.3 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管理问题的解决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涵盖系统建设、设备选型、运行维护等方面,为配电网自动化建设提供明确指导,减少差异。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开展专业培训课程,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分享经验。

结束语

随着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本文聚焦该技术在电力系统配电网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详细剖析其在故障处理、运行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等方面的原理与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评估应用效果。同时,也指出了当前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通信可靠性低、设备兼容性差、管理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电力企业提升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念成, 李霞林, 王强钢. 分布式电源与微网接入配电网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8, 42(15): 197 - 207.

[2] 刘东. 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 供用电, 2019, 36(03): 1 - 6.

[3] 唐巍.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故障定位技术[J]. 电网技术, 2019, 43(11): 4019 - 4028.

[4] 王成山.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0, 44(10): 15 - 25.

[5] 李鹏.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技术研究[J]. 电力通信技术, 2020, 38(06): 45 - 50.